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去做就對了!

親友們知道我出書,除了普遍表示驚訝外,另一個出現好幾次的反應是:咦,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寫點什麽感想游記類的東西,然後也出本書來玩玩。。。。我不確定這話背後的含義是不是:“連你這種人都能出書啊!“,但我當時心中想的是:哪那麽簡單,你說出書就出書啊,那那些靠寫字吃飯的職業作家不早喝西北風去了!

可是在寫最近幾篇文章的時候,一個不同的念頭蹦了出來:對,其實就是那麽簡單!別說寫文章出書,就是治國平天下這種大事不也是從一個小小念頭開始的嗎?我離開學校後就沒寫過文章,兩年前開始寫是因爲內心有把火,不寫不快。出書雖然不是目標,可是當帶著紙香的書本呈現在眼前時,心中的成就感却不是過去工作上偶有建樹能够比擬。這樣的過程,何難之有?。。。。

從小我們被教育要設定清楚人生目標,然後一步一脚印地向前邁進,只要不怕辛苦,克服重重競爭,最終必定能够完成使命。于是,所有人就理所當然的把目標定爲功成名就,榮華富貴。達成目標的手段也就不外乎努力念書,想盡辦法進好學校,做好工作,刻苦打拼之餘,再祈求一些好運加持。。。。我們如此被教育,也如此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世世代代的日子就這麽過著,似乎也沒出什麽大問題。

但有個小問題。。。。上帝造人把每個人都造成不同形體心性,那爲什麽所有人的人生目標就該都一致?而且達成目標的手段過程又都該那麽狹窄僵化?短短人生數十寒暑,爲什麽就都只該吃苦耐勞,不能享受創造的樂趣?更不合邏輯的是,這樣的目標是有相對性的,所謂“出人頭地“就代表到頭來成功的只可能是少數,而大多數的人注定完成不了目標,只能在焦躁和期待中做著各種無用功。

如果能够把社會期望和所謂的人生目標先放在一邊,又如何?挑個夜深人靜的時刻,仔細聽聽隱藏在內心多時的聲音:我想做什麽?我喜歡做什麽?做什麽帶給我持久不斷的樂趣和意義?還有,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什麽?是有一天能讓我出人頭地,成爲他人羡慕模仿的對象?還是能够讓我更接近成爲。。。。自己,真正的我,老天塑造的我!

是的,出書不難,只要心中有火,天下本來就沒有難事,所有的努力都是樂趣。可是如果一開始就把出書作爲目標,然後以此來驅動寫作的話,出書也可以變得很難,天下事都可以變得很難,所有的努力都是苦難。而且光是心中有火還不够,還需要有把火點燃的勇氣。在人生的奮鬥過程,我們可以和千千萬萬人一樣,在別人設定的競爭場地中互相拼個你死我活,最終大多數人以失敗收場,也可以雖千萬人我獨往矣,挑選自己真正在乎的戰場,讓昨天的我成爲今天的我唯一競爭對手。這條道路或許孤獨,但要失敗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不去嘗試!

念書的時候喜歡抱把吉他彈彈唱唱,畢業後的生活壓力讓我很快把這興趣拋諸腦後。回到臺灣把塵封多時的吉他挖出來,找個老師每周上次課,兩個月來幾乎天天都會花點時間練習。平常只是聽音樂已經令人心曠神怡,自己動手“製造“音樂帶來的樂趣和陶冶,大概除非親身體驗,否則很難具體形容。至于”目標“呢?那天在愛河邊風景區看到有人在自彈自唱,駐足聆聽了一會之後,起了個念頭。我希望在一年後能够通過資格檢驗,成爲一個合格的街頭藝人。要是到時真能達成目標,真有路人願意聽我表演,甚至投錢在打賞箱裏(或許我給他錢比較有可能),那當然能讓我樂的飛上天。可要是沒有也無所謂,因爲我心中那把火還在。

其實,比較起堅持走自己的路,走衆人的道路必定輕鬆如意的多,因爲除了成功的掌聲外,即使失敗也有許多人相伴,不至于感覺孤獨古怪,但所付出的代價就是隨時光流逝,離真實自我和內心的平靜喜樂越來越遠。這麽多年來,我用各種理由阻止自己對內心渴求的追求,這些理由中有些的確是生活的現實考量,但捫心自問,更多的其實只是一種對主流價值的盲從和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藉口。。。。那你呢?想寫文章嗎?當然,連我都能寫,你一定可以。想畫畫嗎?想健身嗎?想認識不同文化嗎?想改變生活嗎?想拯救世界嗎?如果心中有火,別再猶豫,去做就對了!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雞同鴨講

不知道是因為離開職場久了人變得越來越孤僻,還是因為不在臺灣時間太長,對一般溝通方式不習慣。總之,回台這幾個月,當偶爾跟親戚朋友們聚會的時候,經常顯得有點水土不服。

首先碰到的問題是:不知道該聊什麽話題!比方說政治選舉很熱鬧,幾乎人人私下都對政治人物有些看法,可是在聚會聊天的場合,除非確定對方跟自己立場一致,否則寧可閉嘴不說,怕傷感情。講到教養小孩也要小心,免得人家以為你在炫耀自家子弟的成就,談各自工作太無趣,談社會現象太沉重,談藝文活動太冷門,談個人興趣抱負。。。。哪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傢伙就省省吧!

這可不表示大傢伙就這麼安靜坐著。不但不靜,簡直是七嘴八舌,熱鬧非凡。這段時間下來,我發現總有一些話題讓人們百談不厭。其中之一是八卦新聞,這種新聞永遠不缺,而且人人都可以安全隨性的對主角人物發表意見,笑駡之餘,朋友之間感情似乎拉近了一些。。。。另一個保證叫座的話題是美食,好像每個人都有一些私房秘籍或驚喜發現,相互分享之餘,感情又更拉近了一些。。。。

碰到的另一個問題是:不知該如何說話!有時逮到空檔剛一開口,馬上被旁邊另一個聲音給壓下去。意見交流是完全發散式的,就像在戰場上下達Fire at will的指令,任意開火形成交織火網,除了發表意見外其中還夾雜呵斥小孩,呼喚服務生等等的各種聲音。有時一個話題各自表述,也可以同時發展成為兩三個毫無瓜葛的獨立小戰場,身處其間,可以雞同鴨講,左右逢源,但也可能像我一樣,一團混亂,不知所措。

倒是幾次和陌生人的邂逅令人印象深刻。有一次路過一個青草茶店詢問附近眷村道路,剛從軍中退伍的老闆講著講著,看我問題多,乾脆開車帶我們在四周繞了一個鐘頭,邊詳細解說當地特色和歷史沿革。透過對談,對於軍人一族在高雄左營地區的角色定位和發展有了較清楚的認識。除了學到許多知識外,那位退伍軍人誠懇樸實的眼神和不急不徐,不卑不亢的話語讓人感覺如沐春風。

打開電視,幾乎隨時都可以看到許多談話性節目和喧鬧的電視購物頻道。主持人和來賓們,個個伶牙俐齒,大呼小叫,打屁功夫一流,肢體語言豐富,但要是想從中獲得對事物較深沉高遠的看法,那是緣木求魚。每天看電視的人,耳濡目染,相互影響,生活中似乎所有人的話語都變得更加辛辣誇張,因為要不如此,在這個越來越強調嘴巴,越來越忽視耳朵的社會中,就等於放棄了話語權。

什麽時候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簡單溝通變得如此困難?什麽時候開始人們心中多了許多難言之隱,必須要用不著邊際的玩笑或場面話來掩飾尷尬?。。。。不是我不愛聽八卦,更不是不愛吃美食,只是親友難得見面,難道就沒有其他可談的事情嗎?隨著年屆半百,我大概越來越朝成為一個孤僻落伍老人的方向前進。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如果雞同鴨講是融入這個社會的必要條件,我寧可不融入!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伊媚兒

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從不知道沒有伊媚兒(E-Mail)該如何工作和生活。在上世紀80年代初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我就知道。那時工作和國外聯繫很密切,主要聯絡手段是電報(TELEX)。那玩意兒的原理我不懂,只知道公司裏有個不准隨意進出的機房,兩個“電報小姐”成天在裏頭劈裡啪啦往紙條上打洞,一天下來總要打出好幾箱紙條。為了節省成本和不看小姐臉色,寫在紙上準備發送的信息大都用像是ASAP類的縮寫字。還可以按照緊急程度把電報分類,最高等級叫“GETIM”,表示信息到時,無論時間地點,立刻把收件人給我找來(Get Him)!

工作數年後,第一次由公司內部系統見識到伊媚兒。只要自己用手指在電腦鍵盤上敲出信息,身在千萬哩外的對方立馬回應。不需經由第三人的信息交換幾乎是即時的,那個神奇啊!只是可惜的是,兩個漂亮的電報小姐很快相繼的離開了公司。

伊媚兒對提升工作效率的確大有幫助。以前在等電報的空檔什麽都做不了,現在坐在電腦前可以同時和幾組不同人馬溝通。尤其當公司內部系統和Internet結為一體之後,信息的質跟量大大提升。不止工作,大家開始把伊媚兒運用在和朋友聯繫的私領域中。接著,用電話撥號上網把過去只能在辦公室做的事搬出辦公室。再接下來,寬頻,無線上網,藍莓。。。。只要願意,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收發各種各樣簡單或複雜的信息,不需要用縮寫,而且全都是GETIM!

這些讓人們工作和生活產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科技發展,正發生在我在職場打拼的那段時間,之前那代人即使身為企業高管,很可能對操作電腦一竅不通,而我的下一代如果不會用伊媚兒,恐怕連個最基本的工作都做不了。身處在這樣的改變過程中不知該說是幸運還是不幸?。。。。或許兩者都是。幸運的是,得以親身經歷這個令人充滿期待的畫時代變革。不幸的是,改變太快,在得到便利的同時,也領受到它所帶來的副作用。

我自己就是許許多多同輩人群中努力追求科技進步的一員,每一個新的發明都令我感到興奮。除了神奇之外,每一個發明都代表我和外界聯繫溝通的限制更少一些,對工作和生活的掌控更多一些。打個比方,以前只能在公司加班完成的工作,現在可以在自己家中,機場候機室,旅館房間,甚至公園裏或沙灘上完成。而且因為能夠隨時隨地收發信息,較容易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使得週末假日不致被沒完成的工作影響心情。

可吊詭的是,正當我自認從打破工作時空界限中得到自由的同時,原本完整的休閒生活也被侵犯了。當我慶倖可以掌控工作和生活節奏的時候,發現事實是我隨時隨地都在工作!當我以為可以輕鬆平靜地度過週末假日的時候,發現事實是新的信息和工作以一周七天,一天24個鐘頭的速率不停發生。。。。換句話說,我非但沒能讓日子過得更舒適有效,還把原來生活拆解得支離破碎。

更難以忍受的事情是,在企業的最後幾年,每天收到的信息越來越多,多到如果每條都認真閱讀並作出必要回應的話,其他事情就可以都不用做了。想了許多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包括挪用所有可能運用的時間來應付需求。記得有好多年往來於海峽兩岸必須在香港轉機,我的標準旅行程序是上機前更新收件箱,機上處理郵件,到了香港直奔貴賓室再更新一次,下段飛行接著處理。這麼做是期望到目的地時心中沒有太多牽掛。可是手忙腳亂之餘經常還是追不上新信息產生的速度。我不是不明白按照緊急程度來管理信息的方法,但有一點無論如何都做不到,那就是對重要程度較低的郵件置之不理。總覺得無論對方是誰,既然花了時間精力發信息給我,如果不好好處理就是對人的不尊重,於是只好不停的追追追。

很高興離開企業後的這幾年,我的收件箱經常都是處在“清爽”的狀態之中。非但如此,我還參加了兩個社交網站獲取更多信息。以前總是能不發郵件就不發,非發不可也是以精簡為上。現在居然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博客,有事沒事就抒發一把所見所思,與親朋好友們分享。在這轉變過程中我漸漸看清楚了一件事情:要把日子過好,重點不在擁有多少科技,而是擁有多少生活!

從今天來看,伊媚兒早已是恐龍科技,可如果從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來考量,恐怕沒有一項在過去二十年的發明能夠和它相提並論。現在每當一個智慧型手機推出新的版本時,許多人仍然會徹夜排隊不搶不快。但是伊媚兒的經驗告訴我們,科技永遠只能是幫助我們過好日子的工具,如果生活的目標或內容不對,工具再厲害也是枉然。就跟伊媚兒一樣,現在的最新科技,再過幾年也將成為恐龍,而我們的生活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