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職場甘苦談

到中山大學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們演講,內容涵蓋企業用人標準,甄選方法和大陸工作環境等。同學們聽的專心,發言也踴躍,提問討論欲罷不能。這有點超出我的預期,原以為臺灣學生雖有想法,但通常不愿意在公開場合與人分享,但當天學生們言論的廣度和深度讓我印象深刻。看著一張張年輕投入的臉龐,有那麼一瞬間,思緒飄回到剛踏入社會時的自己,如此近似。。。。只是很難想象那已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時代究竟不同,和眼前學生相比,當年我對找工作這事沒有投入太多心力。這有可能是因為現在職場競爭更加激烈,但我更樂意相信是因為現在年輕人較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無論如何,我誤打誤撞的結果,是做了22年的白領上班族,當然也累積了好幾卡車的職場酸甜苦辣。雖然只是個人經驗,難免流於片面,而且有些東西學生們恐怕還無法真切感受,但換個角度看:現在的我或許算不上是老大徒傷悲,但要是當年有人在關鍵時刻提點幾句,情況或許大不同。於是決定還是把感受濃縮成兩張幻燈片和同學分享,誰知道,說不定某個年輕的靈魂因此而被拯救。。。。或被陷害?

首先,我認為工作有它的必要性,原因是有薪水可領,用來養家活口和提供安全庇蔭。這話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句廢話,但對於含著銀湯匙出生,中樂透或已工作一段時間,累積一定財富的人來說,除非工作能夠提供其他某些有價值的東西,否則何必浪費寶貴生命?但現實情況是:在社會混久了,很容易身不由己的把追求功利最大化視作理所當然。即使年輕時曾有過某些理想抱負,至此也因為長期忽視而漸漸成為不切實際的夢想。對眾多正在攀爬職場階梯的兄弟姐妹們來說,什麼是金錢地位以外有價值的東西?很簡單,就是更多的金錢地位!這或許是工作的最大陷阱,錢是個好東西,但隨波逐流的價值觀很快就能腐蝕掉一個原本能夠真正發光發熱的生命。

工作的第二個利多是提供和他人合作的機會。人是群體動物,職場帶給我們歸屬感。和團隊中擁有各種特色才華的同事們同甘共苦,碰撞學習,克服挑戰過程中所產生的滿足感,多少金錢都買不來。帶領一個團隊更是能夠磨練一個人的責任心和領導能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職場也是一個人際關係極其複雜的地方,各種利益沖突糾葛,同事之間產生一時的革命情感不難,建立質樸長久的友誼不容易。職場更是一個容易發生冷暴力的場所,幾乎所有人都難以倖免,一旦發生,受暴者或施暴者的心理健康都會受到損害。總之,上班久了,認識的人必定越來越多,但不表示內心就會因此越來越充實滿足。

為了克服工作挑戰,必須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學習帶來成長,成長令我們自我感覺良好。隨著技能和經驗累積,工作成效必定提高,為此帶來的不管是升遷加薪,或只是來自長官同儕的一個嘉許眼光,都能讓我們飄飄然享受成就感的喜悅。但如果負責的任務不能發揮所長,甚至需要自曝其短,或是經常處在失敗沮喪之中,那工作也可以成為一場超級大噩夢。關鍵是,無論職場管理如何人性化,終究得靠固定的制度運轉,但人不是同一個模子下的產品,各有各的特長短板,如果工作恰好完全符合自身志趣能力,又有利於他人,那每天必能早早從床上跳起迫不及待投入工作。可現實世界有多少人有這個福氣?更普遍的現象是:工作中無趣艱澀的部分造成生活不同程度的折磨。

工作帶來的成長學習讓我們有機會更清楚認識自己的潛能,或是把屬於自身的特點長才發揮到極致。因此而帶來的名譽獎賞和成就感還在其次,實現自我的過程中所產生精神上的陶冶陶醉遠比物質享受更加可長可久。但生活中除了工作外還有對家庭,健康,藝術,宗教,政治等等的需求,現今社會賦予工作的正當性高過一切:一個人因為超時工作無法陪伴家人,被認為是責任心和愛家顧家的表現;另一個人因為工作過度造成身體衰弱傷害被推舉為勞動楷模。。。。這種扭曲的工作價值觀能讓工作狂們獲得一時的掌聲,可是對能產生內心平靜喜悅的自我實現並沒有任何幫助。

小結一下,工作可以讓人們滿足全部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要求:溫飽,安全,歸屬感,友誼,自尊,尊敬,以至最終的自我實現,絕對是個好東西。可它也處處充滿著陷阱,稍不留意,很容易成為生活中煩惱悲傷的主要來源。重點是要清楚認知自身的特點,需要和非必需,以及所處的時空環境。這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其實也不難,難就難在一片吵雜聲中,如何保持一顆清明的腦袋和自我反省的習慣。提到工作,太多人說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真的是這樣嗎?再更用力想想,有沒有可能有些限制是自己加給自己的,而事實上選擇的空間比想像的要大得多?

講堂上一位同學問我在他這個年齡時如何規劃職業生涯?我帶著些許慚愧回答他:沒有規劃!回頭想想那段職場歲月,必須說我的運氣真的很好,順利遠多於挫折,也造就現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但是,雖然不後悔,卻多少有點遺憾,因為如果能夠重來一次,我會挑選一條很不相同的道路。。。。那你呢?不管即將進入或正在職場打拼,人一天只能吃三頓飯,一生只能活幾十寒暑,別讓本該由你創造的精彩被沒有必要的平淡和庸俗所取代了!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海峽兩岸觀察比較 – 國家認同篇

衛生署長代表臺灣參加國際衛生會議,臺灣內部爲了使用的國家名稱吵成一鍋粥。在野的綠方指責執政的藍方喪權辱國,藍方反嗆綠方以前自我矮化的更厲害。有關會議的新聞連續幾天是媒體報道焦點,但却沒有任何一則報道和會議內容有關。就和以前一樣,焦點全在像是座位安排,跟外國大人物寒暄合照,以及誰比誰更丟臺灣的臉這些事情上。說媒體不專業也沒用,它們只是反映民衆(消費者)想聽想看的東西而已。

兩岸之間最敏感的話題就是政治,尤其是國家體制(誰該歸誰管)。以前住北京的時候,喜歡和當地人就這話題抬杠,幾乎所有我認識的大陸人,無論對臺灣看法如何,都認爲兩岸統一是唯一選項,理由很多,有些理由也很好,可似乎都算不上“充分而必然”,如果再深究下去,搞不好就得傷感情。臺灣內部對這問題看法分歧較大,但其實也大不到哪去,除了少數急獨和更少的急統外,大部分人都偏向保持獨立自主的現狀走著瞧。可反正藍綠間永遠對立,尤其像這種牽扯到複雜的歷史情仇,國際現狀和族群矛盾的事,當然得要好好大吵一架。

假設今天有某位好事者對臺灣的國際定位做一個全球性的意見調查,結果不難猜想:有兩千三百萬人認爲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有十三億人認爲不是,剩下的五十多億人沒意見或者根本不知道問題是什麽。現實情况就是這樣,如果大陸人不知道,情有可原,因爲資訊不開放。但在資訊泛濫的臺灣,仍然沒有人願意把事情說清楚。這情形有點像幾隻老鼠共同决定在猫的脖子上套個鈴鐺,却沒有人敢去套。碰到事情,與其自討沒趣跟老百姓(選民)解釋,更好的辦法是擺出受害者的姿態,在五十步和百步之間和另一隻老鼠斤斤計較。老百姓反正對八卦以外的國際事務徹底冷感,看看熱鬧,駡駡對手,明天太陽照常升起。

假設今天有另一個好事者對世界各國人民愛國的程度做一個全球性的意見調查,結果也不難猜想:兩岸的華人必定名列前茅。在外商公司工作二十多年,有幸和來自全世界的人們共事,公餘大夥喜歡閑聊各民族特色,政治也是一個很受歡迎的話題。我發現越是開放多元的國家,人民就越不把是否愛國當回事。拿我比較熟悉的澳洲和美國爲例,社會上有許多和政治相關的話題,有些很尖銳,但很少有關愛不愛國的討論。人們可以指責政府官員工作不力,私生活不檢點,甚至貪污腐敗,但說別人不愛國是對自己很危險的指控,因爲很容易被認定是在搞族群對立而反被唾弃。

華人世界大不同,不管內心真實想法如何,嘴巴上一定要愛國,最好還能愛的死去活來,才能成爲衆人稱贊的對象。這事顯然跟言論自由關係不大,臺灣言論够自由了吧,可成天還是有人質疑別人國家認同的立場,或是隨時準備和對方就愛國的程度拼個你死我活。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集體思想”(Group Think),說的是個人在團體壓力下做出缺乏理性或道德的行爲,以求得認同。華人世界中的愛國就是個標準的例子。不是說愛國不理性或不道德,而是說人應該有權利誠實表達內心想法而不受到懲罰。希望自己所屬的群體好是人之常情,可憑什麽人們就該對一個虛無飄渺的國家隨時隨地付出毫無條件的愛?

專家說團體組成分子的背景越接近,集體思想發生的可能性就越高,這是海峽兩岸在國際愛國比賽中能獲得好成績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恐怕還得說到教育,長久以來無論是家庭或學校都只教導人們如何尋找標準答案,而不鼓勵獨立思考,久而久之就養成忽視內心感受,依賴別人爲自己思考的習慣。談到政治,海峽兩岸有一個共同現象,少數人激進活躍,多數人冷漠排斥。不奇怪,本來就不被鼓勵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有點想法又不能暢所欲言,乾脆躲遠點算了。

兩岸的政治問題是個難解的結,臺灣的藍綠對峙也是個難解的結,難解的根本原因早在一百年前就被一個叫史密斯的傳教士寫在“中國人的性格”這本書中:保全面子,相互猜疑,輕視外族,缺乏公德,缺乏誠信。吊詭的是,要解决國家認同的問題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只要有一天當人們不再把愛不愛國當成一回事的時候,國家認同的問題反倒能够自然迎刃而解。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Make A Difference - 退休五年志

一轉眼,退休五年了!前幾天看電影有句臺詞:”賠掉金錢可以再賺,流逝的時間永遠回不來”。挺陳腔濫調的一句話,稍加思索只差沒被嚇出一身冷汗。五年前,跟著感覺走,選擇了一條和同齡人很不同的非典型人生道路,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著,其間有興奮得意,也有猶豫彷徨,可隨著時光快速流逝,所謂的非典究竟也非不到哪去,新鮮感褪去,生活無論退休與否,終究還得回答最本質的問題 - 人活著到底圖些什麽?

五年來結識的人不少,但除了常相左右的老婆外,能夠分享類似經歷和心路歷程的人少之又少。古人說:海畔有逐臭之夫,現代社會多元多樣,卻難得碰上同好,如果不是交遊不夠廣闊,那就必定是個性古怪到了某種境界。也曾經有人說贊同我的想法,更多人說羡慕我的生活,但因為種種原因,自己無法做到。一開始還挺好奇,想瞭解困難在哪,後來發現大都不過客套之詞,或發發牢騷而已。畢竟,高喊幾聲“老子(娘)受夠了!”清爽有勁,可要想咬著子彈走自己的路,還是要承擔相當風險的。

改變當然有風險,可話說回來,現今社會,受過良好教育,有不差工作能力的人,要把自己搞到吃不飽,穿不暖的境界,還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多數人跳不開的依然是主流的成功價值觀,也因此總是生活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境地。往好處說,生活永遠都有值得奮鬥改善的餘地,換個角度看,生活品質在哪裡?即使看得夠開,不被名利牽著鼻子走,敢於與眾不同,以至忍受異樣眼光,是另一個挑戰。。。。當然,人各有志,價值觀這東西既沒有高低對錯,說這些和是否該早點退休也沒什麽關係,只是早退休讓我有閒工夫去瞎琢磨這些事情而已。

五年來過著遊手好閒的日子,也曾經有過某種程度的的負罪感,心想要是人人都選擇在四十好幾退休大吉,那麼這國家社會該成了什麽模樣?退幾步看,或許問題也沒那麼嚴重,試想像這五年我持續以前工作狀態,每天裝扮得人模人樣,貌似精明幹練,把大把時間花在辦公室和出差旅途上,收發永遠收發不完的email,參加永遠參加不完的會議,難道這就能對國家社會(甚至企業)貢獻更大一點嗎?別的不說,起碼現在生活方式簡單環保,帶給別人的困擾負擔相對較小,雖然少繳點稅金,但身強體健,佔用的公共資源也不多,短時間內,應該還不至於成為任何人的負擔。

往更積極正面的方向看,不管叫它知足灑脫還是好逸惡勞,這樣的選擇也該算是為功利當道的社會增加了那麼一點點的多元性,從而證明有些長久以來被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不見得總是那麼符合人性。這事我曾受前人啟發,如今起而效法,把過程中所思所見老老實實記錄下來,既是跟自己對話,也透過文字和別人分享,私心妄想因此能夠造成一些影響。至於這些影響是拯救靈魂,還是陷人於水深火熱,我當然希望是前者,但重點,套句英文叫做Make A Difference。。。。這句常被企業拿來當口號的話,對我而言,似乎也挺適當總結了人活在世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活了半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擔憂缺金少銀,疾病纏身,天災人禍。五年來慢慢領悟到一件事,或許人真的該煩惱的是預言中的世界末日始終未能到來,而隨著安全醫藥和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一不注意活到一百歲,這時才忽然發現,這一生除了不斷擔憂和解決日常生活瑣事之外,其他一事無成。五年前離開職場,重新學習如何過日子,未曾預期到的驚喜是得以脫下面具,重新學習認識久違了的自己,如今回看,既慶幸更是僥倖。往前看,時間何其珍貴,在終於成為別人的負擔之前,必須抓緊每一天儘量多看這個世界,儘量發展自身創造能力,儘量與人分享學習,儘量。。。。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