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四):Work Hard, Play Hard

開始工作的前幾年和以前同學來往還很密切,同學再介紹朋友,一幫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每到周末湊在一起打球,打牌或吃飯。其中有公務員,上班族,在自家企業幫忙的,小本經營自行創業的,專心準備出國留學的。大家進入社會後各自際遇不同,共同點是每個人都戴著鋼盔向前衝,有些順利,有些還在摸索前進,以前在學校最愛談論的風花雪月全被成家立業所取代。再過一段時間,老同學們勞燕分飛,社交圈又全被同事所取代。

進入社會認識的人很多,以前流行用名片整理盒,我大概每隔一段時間就得買個新的,但後來經驗告訴我,學生時代的友誼才最真實,工作中經常和某些人在某個階段相處時間比家人還長,但到了下個段落,各自作鳥獸散,老死不相往來,很難能夠結交成為較長遠的朋友。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職場的特性,利益糾葛錯綜複雜,尤其是權勢這個春藥能夠改變一個原本老實樸素的人。同學不一樣,學校環境單純,老同學重逢,大夥只長年歲,不長心智,原來什麼德行,還是什麼德行,可喜可賀!

進入社會前幾年,我顯然是屬於比較順利的,雖然只是個小職員,但從學習新鮮事物中得到許多樂趣和成就感。我每天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有時周末假期還會主動加班。公司有年度帶薪休假制度,總是用不完而自愿放棄。我開始常在加完班後跟同事們玩在一起;唱歌,聚餐喝酒,談辦公室八卦是最常做的活動。用公司貸款買了車後更是隨時在車廂準備一套乾凈衣物,好幾次徹夜狂歡結束,直接回辦公室,簡單梳洗,繼續上班。

我不是唯一這麼做的人,隨著公司業務擴大,又招進不少新人。我不再是公司的“金童”,大家的工作態度都很積極,頗有暗中較勁的味道。準時下班不但招人側目,還成了飯桌上大家揶揄取笑的對象。做業務的如果不會抽煙喝酒虧女生,就顯得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就這樣,大夥白天工作在一起,晚上經常一起出差或玩樂,革命情感濃得化不開。隸屬於一個團隊的歸屬感雖然不賴,但所謂的生活,至此跟工作幾乎畫上等號。

這也不是我們公司特有的現象,準確的說,是一種普遍的上班族生活形態,更準確的說,是一種全世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新興工作道德標準。這個可以簡單名為Work Hard, Play Hard的行為模式被千千萬萬年輕人奉為時尚。直到今天,許多像是啤酒,汽車,服裝,手機,化妝品,甚至教育機構,企業招聘等等的廣告中都可以看到帶著萬人迷微笑的青年才俊,馳騁穿梭在商場,球場,舞場,情場之間,兩袖善舞,無往不利,一再向我們保證這股風潮只是方興而未艾。

現代的人,不管自己是否這麼做,大都認同Work Hard, Play Hard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我是在許多年後從大量閱讀和工作相關書籍中才理解到,存活了千千萬萬年的人類祖先們可不認識這個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道德觀。這股風潮是工業革命以後才漸漸形成的,美國人是始作俑者,再透過強勢文化影響全世界。記得電影“華爾街“中的年輕交易員嗎?五光十色的生活讓包括我在內的不知多少上班族心生嚮往。

人類不斷進化,新觀念不斷產生,這會不會是文明進步的最新產物?我不這麼認為,事實上,越來越多人不這麼認為。講穿了,這個行為模式的核心正是資本主義最強調的生產和消費,只是加上各種美化包裝以後讓人一時認不出來而已。一股反撲的力量從部分歐洲國家生起,甚至連掀起風潮的美國社會如今都在深自反省透過生產和消費循環造成對更大,更多,更快,更好的追求,究竟要把人的生活帶到哪里去?。。。。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三):社會新鮮人

公司小也有小的好處,大小事物都能碰到一些。我的第一個工作職稱叫“業務助理”,什麼意思?就是打雜的,除了直接跟客戶談價格簽合約外,幾乎什麼都做。加上是公司最年輕的員工,許多不知道該找誰處理的事,譬如像使用電腦(那時還沒有Email),接待訪客,甚至換蒸餾水瓶等任務就都輪到我的頭上。我覺得很有意思,學新事物讓我重新拾回自信,同事們似乎也都對我和顏悅色。

聽說現在年輕人找工作很看重各種證照和英文能力。從我包括三年人力資源在內的工作經驗來看,一張合格的畢業證書是最關鍵的入門檻。除非特定像法律,會計相關的職務,否則一般不要求另外證照。英文是要的,但畢業證書已經證明了一大部分能力。只要面試時表現不太離譜就行,重點是要展現出敢開口的勇氣,說的不通暢標準沒關係,進來後有的是機會讓你練習。換句話說,英文也只能算是另一個入門檻。

學歷和英文都是入門檻,那分高下的東西是什麼?簡單的說是工作態度,以我曾服務的公司來說,它把態度這個東西用很科學的方法抽絲剝繭,條列成十幾項能被量化的行為,再用很科學的方法設計出量化這些行為的評測機制,包括筆試,結構性面試,角色扮演,開會,執行專案等等,目的就是要把人大卸八塊,盡可能明瞭他在處理事情時的動機和手段。據我所知,大多數較具規模的企業,包括政府機關都有類似的人事任用和晉升標準,只是在執行力度上差別很大。

每年到畢業季節,總有不少專家學者呼籲畢業生找工作不要好高騖遠,但是用人單位抱怨年輕人眼高手低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畢業生好像永遠搞不明白,就算你是天縱英明,少了良好的工作態度也只有死路一條。今年臺大校長的畢業贈言中期望畢業生剛入社會要努力工作,別太計較薪水高低,結果被批評不食人間煙火,幫資方說話。天地良心,他說的哪句是錯的?當然,人家是校長,我只是個大學差點畢不了業的怪叔叔,別把我也歸類成走資派。

我的辦公室最早在中山北路嘉新大樓,是個當時頗氣派的辦公大樓。每天上班手拎公事包,身穿正式襯衫領帶,冷天加件西裝外套,走在路上虎虎生風。就這麼渡過兩年自我感覺良好的日子,老板們大概看這年輕人工作態度不錯,給了我第一次海外出差的機會。第一次離開臺灣也是第一次坐飛機,那次到香港三天基本只是做同事的跟班,但算得上眼界大開。除了五光十色的街道海景外,香港分公司規模龐大,在鬧區擁有自己的辦公大樓,郊區有大片自家工廠倉庫,對公司的歸屬感油然而生。

其實不止出差,那段時間發生的“第一次”多了,第一次擁有銀行賬戶,第一次掏腰包請父母吃飯,第一次補貼家用,第一次住五星級酒店,第一次穿成套西裝,第一次參加同學婚禮,第一次被人稱呼先生來,先生去的。。。。那是個轉大人的過程,雖然還是和父母同住,但是初嘗獨立自主的感覺讓人興奮莫名。

香港之行後,出國成了家常便飯,每年至少兩次。那個年代,對像我這樣年輕人來說這並不常見。一來公司業務擴展很快,二來外商公司大都有人才培育制度,所以經常轉戰東南亞不同國家參加訓練課程。其實大學畢業後心中一直有留學的想法,受限於成績和經濟條件,心想工作一段時間再說,公司訓練課程讓我打消出國念書的念頭。想想世界著名商學院還需要到我們公司來取經,我在這裏學東西還有錢領,離開是傻瓜。唯一差別是拿不到學位,但是拿到學位不也就是期望找個好工作嗎?。。。。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二):找工作

學好英文這事後來讓我嘗到許多預期之外的甜頭,工作是一個,另一個是旅行。具備基本英文會話能力,就像另一種免簽證待遇,世界趴趴走,通行無阻。讀寫英文更可以為閱讀和學新事物提供一個通往知識海洋的橋梁,一生受用。英文實在學不好,也不用勉強,可以試試日文或其它語言,總之,每種語言都能為你打開一扇全新文化之門,擴大視野,豐富生活。

但我對現在許多家長給小孩取個洋名,花大把銀子上美語補習班,聽小孩嘴中吐出幾個單字就樂得花枝招展不敢茍同。語言是工具,不是什麼高深學問,學語言需要的是環境,這就是學母語輕而易舉的原因。補習班在我看來大不了能提供些短時間的感覺,長期環境還得靠自己創造。四周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多當然最好,如果沒有,透過它接觸自己喜愛的事物,像電影,雜志,音樂,游戲等,比什麼都管用。

服完兩年兵役,我在24歲那年進入社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年輕人找工作不算難。首先我試著避開需要繳交大學成績單的應徵機會,我也從不認為自己是幹公務員的那塊料,既然唯一強項是英文,那就試試外商公司吧。第一次面試是一家很有名的美國日用品公司在台分公司,我覺得自己表現得還不錯,結束時主考官對我說:給你個建議,下次面試時穿正式點!當時我穿的是件紅色的休閑格子襯衫,一周後接到書面通知:謝謝您的參加!

接著我硬著頭皮交了成績單,參加另一家大型美商電腦公司的筆試,結果:謝謝您的參加!哪個環節出問題,不得而知。當介紹所再給我打電話時,心中抱得期望已經不高。那是家我以前從未聽過的外商石油公司。在紙上寫下面試時間地點,和錯誤的公司英文拼音,時間一到,我打上唯一的一條領帶前往,談了兩輪,不用成績單也沒有筆試,兩個鐘頭後他們問我下禮拜可不可以來上班,沒什麼心理準備下我點了點頭,哪想得到這就是在同一家公司連續上班22年的開端。。。。天哪,人生能有幾個22年?

我不確定其他人是否和我一樣,走一步算一步。時間到了,該上學上學,該工作工作,該幹嘛幹嘛。不是說這樣就一定誤入歧途,而是大部分時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十好幾毫無人生規劃可言,非要問有什麼追求?榮華富貴,子孝孫賢囖!如何達成?其他人怎麼做就跟著做囖!年近中年才漸漸生起我是誰,人生為何而戰的困惑。即使如此,還懷疑自己是否只是處在一種飽暖思淫欲的不良狀態。直到再後來,才理解其實老天賦予每個人的特點長才都不一樣,可是為什麼我們非要付出那麼多時間精力,只為了和別人一樣呢?

關於這點,我覺得年輕時如果搞不明白,問題不算大,因為處在打人生基礎階段,選擇本來就不太多。但如果到了35歲以後還沒有一些感悟的話,是件挺令人遺憾的事情。有人說:人生上半場要成功,下半場要意義。但不見得非得要上半場功成名就,才有下半場追求意義的條件,更不是說年輕時就該把意義丟在一邊。事實上,越早認清自己是什麽貨色,并且努力把它發揚光大的人,越是有可能獲得成功和意義的雙重報償。

開始上班後才知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是當時財富五百強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司。是的,不是前一百,也不是前十大,是第一大!可我怎麼會知道,不是學工的,又從來沒出過國,石油公司不就是中油嗎?還有一個原因是台灣分公司規模小,在台知名度不高,一共十幾號人,一半是老外,我的首任老板就是個英國人。起薪一萬五,年終固定加發兩個月,住在父母家中,平日花銷措措有餘。想想時隔將近三十年,現在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不過兩萬多,我算是挺幸福的。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一):從學生時代說起。。。。

寫多了短文雜文,想嘗試點不一樣的東西。姑且以個人從踏入社會至今經歷為軸;一路走來,對工作和生活種種感悟為體,名為:放下工作,開始樂活。占定一周一篇,期待批評指教。

從小到大只知道把書念好就能進好學校,進了好學校就能找到好工作,至於性向志趣這些東西,似乎偶有所聞,但沒什麼人真的把它當回事,一路走來,誤打誤撞,自求多福的成分遠大於其他。就在這基礎上我念高中時挑選了男生較少挑選的文(乙丁)組,考大學時卻考上了興趣不高的統計系。

讀了一年,暑假期間又報名重考了一次大學,這次只填了當時僅有的三個和戲劇相關的科系,原因是從小喜歡電影,凡是和電影相關的訊息,過目不忘。雖然考前沒做準備,如果考上也不知是否真的會去念,可還是嘗試了一把,結果只差一點就能上文化。我不確定因此影壇少了一位李安還是一隻誤闖森林的小白兔,但可以確定沒考上的感覺輕鬆大於失望,也算人生至此給了自己一個“跟著心走”的機會。

現在大學生和那時相比,有一些例如競爭更激烈的不利條件,但也有一些較有利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選擇更多。教育改革十幾年來雖然人人喊打,但必須承認現在離“行行出狀元”比以前更接近了一些。至於教改的問題出在哪?有人說是教育官員,有人說是老師校長,我倒覺得不是誰的問題,而是深植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價值觀,而且更多表現在家長身上。因為無論官員和老師心中想什麼,身為改革執行者總是有所顧忌。而面對自家子弟眼前利益和社會長遠福祉間的衝突,家長做抉擇眼睛絕不會多眨一下。

如果大學念的科系和本身志趣不合,雖然可惜,但還有修正的機會。怕的是依賴成性,遇到重大抉擇,永遠只會挑選最安穩舒適的道路。前陣子有位應屆畢業生跟我說他原計劃申請大陸一所大學研究所,後來親自跑了一趟發現宿舍冬天洗澡熱水要自己挑,於是在老爸勸說下打消念頭。我不確定他是特別聽他老爸的話,還是特別厭惡挑水,但一個成年人如此看待自己的理想抱負,著實聽的我目瞪口呆。有意思的是,當我跟別人轉述這事時,許多人都覺得沒什麼好奇怪的。。。。是啊,有這樣的家長和價值觀,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這或許是個極端的例子,因為一般印象中的年輕人還是比較有衝勁的.通常是隨著年齡增長,人越來越沉穩,到了老年時,更期望能修煉到無為而為,不踰矩的境界.可真是這樣嗎?年過三十,人的身體越來越衰弱是事實,但不該是阻止我們嘗試新鮮事物的理由.永遠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樂趣無窮,更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不管在人生哪個階段哪個舞台,自認見多識廣,不需改變的人,才是真的垂垂老去,而這事還真的和年齡沒什麽關係.

現在大學另外一個福利是通識教育。在社會打混幾年後,我常想,為什麼生活中重要的幾項技能從來沒人教,不得不靠自己碰得頭破血流才能學會,對有些人來說,甚至可能已是時不我予。這其中一是健康管理,具體說就是飲食和運動科學;二是財務管理,除了認識各種理財工具外,更是理解金錢之於生活的作用和意義。去年回臺灣發現有些大學開設相關課程,心中暗自較好。年輕時學這些東西或許對提高成績沒什麽幫助,但對成年後的生活品質大大有益。

我的大學四年,成績最好的兩個科目一是體育,二是英文,其他學科被當的比率很高,英文成績好,跟從小愛聽愛唱英文歌有關,大一英文必修,我罩了多位同學順利過關,後三年就靠同學們發揮有借有還的情誼,低空掠過,畢業時總平均分數66.6。挺吉利的數字,但多少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些自卑感,當許多同學們在準備考研究所,高普考和申請留學的時候,我全都置身事外。事實上當大夥穿上學士服參加畢業典禮時,我還在準備和學弟妹們參加期末考,不確定是否畢得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