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戀戀巴里島 – 庫塔海灘

巴里島火熱的觀光業全肇始於庫塔,這裡原來只是個小漁村,超長的海灘,優質的白沙,尤其是合適的浪濤吸引衝浪愛好者到來,一傳十,十傳百,再加上其他內陸自然景觀和傳統文化藝術形成今天全球觀光客趨之若鶩,即使過去幾年經歷兩次恐怖襲擊也擋不住人潮。庫塔既是最早開發區,城市佈局,街道設施都比較老舊,但卻生機勃勃熱鬧非凡,Diana說的沒錯,這裡和烏布大不相同。

烏布乾淨清爽,庫塔髒亂脫序,烏布熱情友善路不拾遺,庫塔扒手騙子橫行市集,烏布街頭清香裊裊,宗教音樂緩慢沉靜,庫塔街道煙塵滾滾,酒吧音樂震天嘎響,烏布農民淡泊名利,不善經營,庫塔商家眼睛冒火,恨不得一口把你吃掉,在烏布適合優雅的喝杯玫瑰花茶,在庫塔給我啤酒,其他免談。。。。天啊,我愛死庫塔了!

庫塔海灘除了衝浪外,還有一個特色:面朝正西。每天下午四點過後,人們就像約好似的從四面八方湧向海灘,一開始大夥還會四處走動或下海玩水,過一會太陽移動到離海平面不遠的上方,大夥又不約而同的停下眼前活動,靜止站立在沙灘上,所有眼光望向同一方向。沒一會霞光出現,幾乎所有人又排排坐在沙上,除了偶爾舉起手中相機外,似乎連話都忘了說,直到黑暗完全降臨,許多人依然流連忘返。我喜歡夕陽,在過去經驗裡,有幾個地方的夕陽美景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但如果非要分個高低上下的話,庫塔夕照絕對名列前茅,即使連看數日,美麗感受只增不減。

剛到庫塔時我看到滿街都是換外幣的小店,各家標示的匯率卻上下差別很大。我正需要換錢,自然挑選一家匯率最好的店。問清楚要換的幣別和金額後,店家先在計算器上打出標示牌上的單價給我看,接著邊敲打鍵盤邊口中念念有詞的乘上要換的金額,然後再次將計算器交給我看,最後按照顯示的數字點錢給我。銀貨兩訖,我拿錢離開後向前大約走了一百公尺,正和老婆商量是否該回頭多換點時,猛然想起數字不對,足足少了一成多,趕緊回頭理論,店家解釋那是“稅金”,但不知是自知理虧還是看我長相粗黑兇惡,同意退錢了事。雖然算是化險為夷,但我心中還是覺得有點嘔。

經歷“計算器魚目混珠法”的考驗後,接著又找了一家高匯率的小店,這次對方表示只提供較低面額的鈔票,按整數一落一落的攤在桌上讓我數,我數好他再一落落的疊起好方便交給我,就在這過程中我看到他將其中一落鈔票往他下方打開的抽屜一掃,同時若無其事的繼續原來的動作,我著實愣了好一會,因為他的動作雖快,但基本是在我的眼皮底下發生,那感覺就像看一場故意露出馬腳好博君一笑的的鬧劇,等會過意來時,他正煞有介事的問我有沒有小鈔找零,我收起要換的錢,舉起食指對他搖了兩下說:no, no, you cheat,然後,這回,我帶著勝利微笑轉頭離開。

經過這兩次教訓,我乖乖的到匯率較差但有品牌保證的地方去換錢,但每次路過匯率高的店家都有一股衝動想進去“博一把”,看看還有哪些坑人的花招。

和在烏布一樣,有一天租了輛摩托車造訪庫塔附近幾個同樣是觀光客常到的地方,這些地方比庫塔晚開發,較有規劃。在Nusa Dua我見識到寬闊的街道,高級購物商城,精心整理的花園和連續七八家擁有自家沙灘的大型五星酒店。我倆停好車,沿著沙灘拜訪了其中兩家,果然精雕細鑿,氣勢非凡,服務人員衣著舉止一絲不苟,豪華游泳池邊陽傘下的人們個個看來細皮嫩肉,舉止斯文,和庫塔街頭過量荷爾蒙和更過量酒精混合形成的狂野奔放形成強烈對比。

自從離開企業我就沒有住過五星酒店,每次旅行都向背包客盡量靠攏,看到眼前這幅人間仙境的景象,突然升起一陣“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老婆跟我解釋這不難,只要和大部分人一樣參加旅行團就可以,因為價格稍高的X天Y夜旅遊團就是到這種地方,住好吃好買好按摩好後,再集體搭遊覽車到烏布和庫塔街上逛一圈,走馬看花,算是到此一遊。

在“富人區”清靜的海灘上睡了個午覺後,我們騎車踏上歸途,車行在漂亮卻人煙稀少的寬大馬路上,我突然明白這不是我要的旅行,或許享受個半天不賴,但因此犧牲烏布庫塔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花多少錢我都不要。我急切地把這個重大發現告訴老婆,換來冷冷一句:你到現在才想通啊!

在巴里島前後待了兩個禮拜,還是對吸引台灣遊客的東西搞不太明白,原因是很少見到他們,烏布街頭有一些狀似朱莉婭羅伯茲的文藝女青年們,猜想其中有些是台灣人,但為數不多。庫塔沙灘上各型各色的人都有,基本分兩種:衝浪玩水曬太陽的和到此一遊拍照留念的,大部分後者是亞洲面孔,估計有些來自台灣。見到最多的是在購物商場,但因為我待的時間不長,不敢妄下斷語。總之,很高興以後再有人談起巴里島時,我將不再是遭受歧視的少數民族。

智者說:“旅行的目的不只是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而是最終帶著拜訪陌生國度的心態回到自己家鄉”。才回來幾天我已經感覺到“文化衝擊”,下飛機搭巴士進入台北,捷運站人潮洶湧,搭車的人眼神呆滯面無表情,走路的人面帶不耐奮力向前,天氣潮濕悶熱,空氣似乎停止流動。。。。當然你可以說巴里是渡假,台北是現實生活,沒辦法!但請再用力想想,真的是這樣嗎?巴里的農夫,學生,藝術工作者或家庭主婦們可不是在渡假,他們工作時專注投入的神情令人動容,與人接觸時自然誠摯的態度令人如沐春風,最重要的是臉上經常掛著的笑容說明他們享受活在當下。

台灣人真的該多出去走走了!不止是走出去,還要真正張開眼睛看這個世界,真正張開雙臂接觸這個世界。這意思不是說台灣不好,過去兩年行走於多個東南亞國家,我對於台灣的富裕,秩序和尤其民主程度深感驕傲,但台灣實在太封閉內視,從行為舉止到審美標準到整體價值體系太同心同德,同質性高到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事物自然產生抗拒排斥而不自知。任何事物少了差異就少了碰撞,少了碰撞就少了樂趣,少了進步,這事關係到社會國家的發展興衰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關係個人生活品質。當然我們還可以再找更多理由抱怨指責外在環境,但到頭來,生活是自己的,外界種種可以影響品質好壞,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難道不就只是我們的一念之間嗎?



戀戀巴里島 – 烏布風情

印尼巴里島是國際級的旅游勝地,對酷愛大海陽光和沙灘的人來說,吸引力不在話下,但這不是我對這趟旅行期待已久的唯一原因。從在網上訂購廉價航空(Air Asia)機票以來,足足等了十個多月才盼到生效,望穿秋水之情不難想象。

還有一點,不知何故,臺灣到巴里旅遊團特別發達,認識的人中大都去過,有些人還好幾回,說從未到過巴里每每引來一陣讓我感覺罪大惡極的反應。因此,既是好奇究竟什麼魔力吸引超怕曬太陽的臺灣遊客不絕於途,也是為自己的無知怠惰解套,我急切盼望成行。

出發日期終於到來,一如既往,本旅行團導遊(老婆)搜集了許多資料,在和唯一團員(本人)諮商之後,決定兩周行程停留兩個不同城鎮,先到內陸的烏布(Ubud),再到靠海的庫塔(Kuta),一鎮一周,以示公平。

剛到時烏布看來就像是個普通農村,有幾條專為觀光客開發的街道,其間有旅館,餐廳和商店。除此之外,離開城中心稍微遠些就是一片片的稻田和果園,當地農民的生活起居基本和觀光客交織互動在一起,倒也井水不犯河水,融洽和諧。

一兩天後,開始漸漸注意到一些較特別的現象。巴里位處赤道以南不遠,全年高溫,但卻不感覺特別炎熱,烏布幾乎沒有高於兩層樓的建筑,家家戶戶寬敞通風,少蚊蟲也看不到鐵窗門,待在室內清爽宜人,基本不用冷氣。我住的木屋前後都被農田包圍,日常起居雞犬相聞,卻沒有別地農村經常聞得到的肥料或家畜味道。而且不但沒有臭味,整個小鎮所到之處空氣中總是漂浮著各種花草或食物香料的氣味,有時還混雜在一起,行走其間心曠神怡。

我原以為街上為數眾多的商店,就和其他觀光景點一樣,賣的是千篇一律的紀念品,一逛之下,眼界大開。便宜劣質的大宗貨的確存在,但更多的是充滿個性特色的各式手工藝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各家商品種類幾乎完全不重復,街頭走到街尾,即使只是window shopping也趣味盎然,連我這種對逛街購物興趣缺缺的人,都買了好幾件。

在觀光景點買東西當然要討價還價,但在這裏必須適可而止,否則被嚇跑的可能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家。到的第二天我到街上打聽腳踏車出租價錢,問了幾家都是兩萬五印尼盾一天,進一步追問租兩輛要多少錢,心想總該有點折扣吧,結果依然鐵板一塊。最後問到的那個商家聽我煞有介事加重語氣地說:一次兩輛多少錢?先是愣了一下,接著慢慢抬起頭來直直看著我說:五萬啊!臉上表情清清楚楚寫著:這麼簡單的算術都不會呀!。。。。我死心了!

取了車,他不但沒要押金,連租金也是事後才收。還車時,他收了錢就忙著逗弄孫子,連出來看一眼車都省了。原以為碰上個怪老板,後來包括摩托車在內又租了幾次車,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德行。

荷蘭殖民給巴里帶來西方文明,和當地普遍信奉的印度教碰撞融合的結果藝術創作大放光彩,烏布是巴里文化的中心城鎮,農田之外到處還可以見到繪畫雕刻的作坊和大小藝廊博物館,這點賦予巴里有別於其他海濱度假地的一大特色。其中一個名為尼卡(Neka)的博物館從建筑到收藏都極為精妙,徜徉其間,讓人很難想象身處在一個海島上的小農村中。

在此停留期間有一天包了輛車拜訪島上幾個主要景點,因此從司機Diana(是位男生,有照片為證)口中了解到許多有關巴里社會的特色。印尼全國信奉回教,巴里是唯一例外。我雖然無法完全明白Diana試圖解釋的各種印度教祭拜儀式,卻可以明顯感受到宗教在巴里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的極重要角色。

了解這點就順理成章的解釋了幾件在此前無法完全理解的現象,其一是當地居民總是笑口常開,即使隨處可見各種奇形怪狀(甚至惡行惡狀)的觀光客來到自己家鄉“搗亂”,烏布人依舊不改他們悠哉游哉的生活姿態。由於許多人家平時就不關大門,有一天我在路上閑逛誤闖入一戶剛辦完婚禮的民宅,主人不但沒把我倆趕出去,還熱情向我們介紹家裏狀況和當地傳統種種細節,渾然天成的賓至如歸感可以讓號稱服務最好的的五星級酒店慚愧汗顏。

二是當地人淡薄金錢的態度,巴里人是好農夫和好藝術工作者,但顯然不是好商人,出租車輛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們身處在因為觀光發達帶來的五光十色商業環境中依舊安貧樂道,不為所動,讓人不得不贊嘆宗教之於安定人心的強大力量。

Diana聽說我們第二天要搬到海邊的庫塔,臉上露出一抹怪怪的笑容,我追問什麼意思,他語帶保留地說烏布是農村,簡單淳樸,不像庫塔那麼“呼啦呼啦”,住在烏布平日活動和宗教藝術息息相關,較偏靜態,和庫塔偏動態的“呼啦呼啦”差別很大。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但不知為何感覺特別傳神,不需附加注解,就完全能明白它的含義。

茱莉亞羅伯茲(Julia Roberts)在她的近作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中飾演一位失婚婦女,為了克服心情低潮花了一年時間獨自旅行,其中有三個多月就是住在烏布。本旅行團的導遊小姐似乎和羅伯茲小姐心有戚戚,在此停留一周後,明顯意猶未盡,離情依依。至於我嘛,雖然也覺得烏布不錯,超出原先預期,但身處海島至今尚未見到海浪,吹到海風,心中早已有千萬隻螞蟻爬來爬去,身體更是蠢蠢欲動,早已準備好“呼啦呼啦”一把啦!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5):重新開機

遇到瓶頸,一般人的做法是調整自己,降低傷害,期望原來擁有的東西能盡量保留;大前研一則是建議徹底跟過去說拜拜,重新來過。

另外一個主動出擊的改變是我終於開始規律運動了。買了跑步機後,做過兩三次嘗試,每次都虎頭蛇尾,那個又貴又佔空間的傢伙大部分時間只是個家中的擺設,每次路過見到它都好像在嘲笑我的懦弱無能。

這一次,我從心理而不是體力的層面戰勝了它。怎麼說?工作的沮喪失望讓我多年來第一次感受不知為何而戰,既然不敢拂袖而去,那就賴著。很奇妙,一旦空出心思,時間也跟著空了出來,以前老說沒時間運動,這下管它去的,先動再說!後來我才發現,其實不管多忙,總可以找出時間運動,說沒時間只代表一件事,那就是沒把運動的重要性看的夠高,就這麼簡單。

還有另一個讓我痛下決心的原因,我一直喜歡Party,而且一直自豪自己無論怎麼玩,絕不誤事,那陣子有一次連續出差好幾個地方,有一天一覺醒來身體虛弱的死活爬不起床,頭痛欲裂,不知身在何處,過一會清醒才想起來預定好前往下一站的班機早己經飛走。

有鑒於過去的失敗,這次我沒給自己太大壓力,緩緩啟動,漸漸加碼,目標一周三次。說也奇怪,身體越不動越不想動,勉強克服了最初撞墻期,越動就越愛動,不動反而覺得怪怪的。對於長久缺乏運動的人,效果幾乎立竿見影,不出兩三個月我就瘦了一圈,褲子全鬆了,心情也跟著鬆了,全身充滿迎接挑戰的力量感。

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我並沒有完全做到一周三次,但大致能夠維持。說起來這已經是九年前的事了,那麼後來這個習慣維持了多久?不知道,因為還在持續當中,我現在一周運動五到六次,一次約一個鐘頭,雷打不動。

買房和規律運動這兩件事讓我嚐到嘗試和堅持的甜頭,我終於對工作也展開主動出擊,從暗示到對老板明白表示希望換職務的意愿,甚至還主動申請過一次調動到印尼分公司,但不成功。這樣的嘗試有一定風險,因為制度是雙向的,組織也可以因此放人離去。最後,黃天不負苦心人,改變終於來了!他們大概覺得我還有些剩餘價值,決定再度把我派回正發展的如火如荼的中國大陸。我在第一時間跟老婆報告,她興奮的當場開始寫辭職信,準備再次炒掉她的老板。

之前我提到過大前研一把35歲以後還在大公司混日子稱作“魔之十五年”,遇到瓶頸,一般人的做法是調整自己,降低傷害,期望原來擁有的東西能盡量保留。大前研一建議的解決之道是按下“重新開機“(Reset)鍵,徹底跟過去說拜拜,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思。他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曾經歷過不止一次的重新開機,有成有敗,功過相抵之後,賺到的是精彩人生。我雖然不見得喜歡他的文章,但對這種勇氣由衷佩服。

我是普通人,所以選擇盡量降低傷害的妥協方法,而且運氣不錯,雖然蹉跎了點時間,但終歸被我賭到了。那時的中國大陸和幾年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跨國公司在市場積累了相當經驗,培育本地人才的努力也漸漸進入開花結果的階段,所以從臺灣調派來的企業經理人人數大幅縮減,我差不多是搭上了最後幾班的列車。

那時我不懂重新開機的道理,懂也不敢做,只是偶爾會幻想一下如果真到印尼工作或被公司”釋放“,人生旅程不知會轉向哪條岔路?有這樣的幻想似乎代表心中原本某扇緊閉的大門出現了鬆動的跡象。

我開始更加留意別人的生活方式,從高官貴賈到三教九流都不放過,我第一次發現到人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哲學,有些是我過去連想都沒有想過的東西。比方說,我從在大陸的司機身上就學到不少東西,他跟我同年,是個典型的北京爺們,他說要不是我的話,他早不幹司機這工作了,原因是我根本不把他當司機。

其實用司機是公司規定,我寧願自己開車,我們更像朋友,都愛喝酒(還當司機嘞!),他精通傳統中國節氣風水,飲食調理,還會打氣功,頂個老北京常見的小平頭,如果不熟識,就像個愛惹是生非的街頭混混,深入了解,他渾身充滿生猛實用的生活智慧,或許不登大雅,但絕對能讓生活有滋有味。後來公司不再硬性規定用司機,我把他炒了,他也不再當司機,我倆繼續吃涮羊肉喝二鍋頭,他因為我開始學英文,我因為他開始認識以前視而不見的老北京點點滴滴,並且樂在其中。

誰說人只能有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只能有一條道路,?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4):Just Do It!

安全穩當很重要,但沒有風險的人生也不值一過。。。。

必須承認讓我坐立難安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台灣的生活環境。剛回來時很興奮,有種衣錦還鄉的自豪感,回到熟悉地方,吃到思念已久的小吃感覺很棒,和久違的親戚朋友相聚很親切,再度和老同事們一起衝鋒陷陣更是駕輕就熟。但同樣的,新鮮期一過,熟悉的東西怎麼就成了。。。。一成不變!

回來那年恰是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那年,選舉前後熱烈的氣氛讓我興奮莫名,每天抱著電視看政論節目,半年以後,卻對這一切感到厭煩。

那三年時間,除了出差外,我的生活很“台灣”,工作上班當然是最主要活動,平常下班如果沒有聚餐唱歌,大都窩在家裏看電視,週末假期最常做的事是到處尋找美食,偶爾開車到郊區泡個溫泉什麽的,每年出國度假一次。

平時接觸到的人物,資訊,乃至各種吃喝拉撒的內容同質性高得出奇。一開始只有一種悶悶的感覺,後來開始常跑海外才恍然大悟,台灣不是不好,是太封閉內視,就像吃很甜的水果一樣,好吃,但容易膩。

到大陸出差成了我的“出逃”,在那裏本來就有許多同事朋友,雖然言論行為上有些限制禁忌,但總歸地方夠大,加上百廢待舉,新舊交雜,世界聚焦,人文薈萃,多元性很高。有多元就有碰撞,有碰撞就有學習,有學習就有進步,有進步就有樂趣。

同期的台灣言論自由,市場開放,世界通行無阻,卻呈現出一片單調封閉的景象,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拿同一家企業在兩岸分公司的員工為例,大陸積極進取,經常流於投機取巧或盲目躁進,台灣以不變應萬變,抱缺守殘,暮氣沉沉。

回台第三年,我感覺耐心已經快被磨光,而且也了解到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是坐等改變的到來,必须靠自己主動出擊。

顯而易見,我最想改的是工作,因為佔了生活的絕大比重,但我最不敢改的也是工作。坦白說,我這個董事長跟個溫室裏的小花差不多,這麼多年來,吃組織,喝組織,拿組織,一旦少了組織的依靠,該何去何從?越是明白自己的處境,越是讓我意志消沉。

不敢炒老板,只好從其他地方尋求改變,於是。。。。我買了一間房子!不在家鄉台北,也不在熟悉的大陸,而是在我曾經待過的澳洲。

幾年前離開後從沒有忘情過澳洲種種,濱海的黃金海岸成了我度假的首選,每隔一兩年總要去一次。那次再去住在海邊度假公寓,突發奇想,既然那麼喜歡這裏,房屋價格又不高,何不買下來呢?於是,假期最後一天,中午約了中介看房,下午五點簽下買房契約。就這樣,四十歲人生第一次晉升為有產階級!

回來後這事並沒有得到家人朋友的贊同,共同的看法是連個在自家自住的窩都沒有,趕什麼時髦去買位於千萬里外的濱海度假小屋?我當然據理力爭,搬出中介的說法,小屋不只可以度假,平時還有人打理按天出租,換句話說,享受假期之外,還能收租賺錢。家人顯然不太信服這套理論,事後證明,他們是對的。

我擁有那房子五年,一共去過三次,每年收的租金勉強夠支付管理費用,至於旅費花銷,貸款利息還是得自掏腰包。還好當我把它賣掉時,雖然房價沒漲,但因為澳幣升值,所以沒有賠錢。就這樣,在經歷過多次不同程度的挫敗之後,我人生第一次(定存以外)投資理財全身而退,該算是個不錯的兆頭吧!

除了理財,我從這次經驗中還學到一些管理出租度假屋的經驗,但似乎對往後沒什麽幫助,而既然只是短期度假,累積居住時間實在太少,也很難從中歸納出什麼像樣的生活智慧。

但也絕不是白走一遭,這次可以用頭殼壞去來形容的大膽嘗試,讓我感受到人生的無限可能,安全穩當很重要,但沒有風險的人生也不值一過,套句廣告詞,許多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Just Do It!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3):魔之十五年

現代人工作大都早已超越只是求得溫飽,卻經常沒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去發展工作需求以外的天賦長才。

新職務新鮮期一過,我漸漸開始對日復一日的工作感到倦怠,有時早上被鬧鐘叫醒,賴在床上一心只想找藉口不去上班。而且不止眼前職務,我甚至對過去十幾年來的整體職業生涯都產生困惑懷疑。

仔細想想,支撐我無怨無悔一路走來的都是些什麽東西?薪水?當然,但顯然不是全部,升職?加薪?成就感?這些都不錯;克服挑戰?團隊合作?這些也都很好;還有呢?。。。。啊,對了,學習!成長!這才是工作可長可久生命力的泉源,少了學習成長讓即使最風光的職務做起來如同嚼蠟。

有意思的是,在我22年職場生涯中經歷過兩次危機,兩次都差點辭職,一次是外派澳洲,一次是回臺當董事長,兩次做的都是多數人眼光中風光的工作,兩次也都是碰上學習瓶頸的時候。

再過幾年當真的離職以後,我才認知到其實大多數狀似精明的企業經理人頂多只能算是半吊子的商人,真的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很少長期為人作嫁。像我這種大企業的中高階主管,說白了,就是聽命辦事辦的還不賴而已,商業知識技能是有一些,但要我們這種人自負盈虧經營自己的企業,恐怕跑得(或倒得)比誰都快。

憑良心說大部分工作時間還是挺有學習的,我說過公司待我不薄,每當一個職務做久,開始感到無聊的時候,組織總會適時做出調整,要不換職務,要不換地點,要不乾脆就地升遷。即使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幹活,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可能比經常跳槽的人還多,這是樂趣和活力的來源,也是一待那麼長時間的主要原因。

正因為如此,當又一次開始對工作產生倦怠感時,我告訴自己忍耐點,不久後換個位子,一切就會好轉。。。。但不知為何,這次冥冥中似乎另有個聲音告訴我:不,情況和以前不同,只是換個職務已經沒法解決問題了!

同樣是在好幾年後藉由閱讀,我才理解到那個冥冥中聲音的來源。。。。沒錯,學習成長很重要,但另外一個問題是學什麽?長什麽?人年輕的時候,求知若渴,吸收能力也強,像塊海綿一樣什麼都學。過了35歲,學習能力依然很好,但對學習的東西開始有所選擇,漸漸朝和自身特有的興趣和才能方向靠攏。

組織有組織的想法,好的組織會盡量讓員工適才適用,但總歸有很大的局限性。打個比方,我從小對電影相關訊息過目不忘,這個天賦恐怕再有心的石油公司都派不上用場,再試想要是莫扎特或莫內因為貪圖高薪幹起電腦工程師的的工作,恐怕高科技界因此多了兩個庸才,而世界卻少了兩個天才。

我不是任何一方面的天才,但和所有人一樣,有屬於自己的特點。職場的前十年就像打基礎,是通才教育,之後長期被埋沒的興趣天賦就以“冥冥中的聲音”方式表達它們的不滿。組織可管不了那麼多,不管是20歲還是60歲的員工,組織可以給他升官加薪調職務,卻無法改變對才能需求的局限。

古人靠狩獵耕種為生,不表示他們全都喜歡狩獵耕種,求得溫飽後,他們把剩餘時間拿來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生活因此得以充滿樂趣和意義。現代人工作大都早已超越只是求得溫飽,卻經常沒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去發展工作需求以外的天賦長才。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企業組織安排員工職務分工,就像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玩拼圖遊戲,一陣忙活,大功告成,打開燈光,才發現大部分圖塊都被擺錯了位置。每個圖塊代表一個人,除了極少數,大部分的人都是被硬塞進圖中,趕鴨子上架似的幹起眼前的職務。

而為了把人塞進計劃好的位子,除了發展長才外更重要的是要補足缺失,問題是成年人的人之常情是,發揮長才沒問題,做自己不愛或不擅做的事卻是既辛苦無趣,又事倍功半。

這就是大前研一把35到50歲之間在大企業工作稱作“魔之十五年”的原因,除了極少數能攀爬到金字塔頂端的人之外,絕大多數這個年齡段的上班族都只是努力維持現狀,消磨志氣。這說法雖然殘酷,但的確一定程度說明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2):中年危機

年屆四十,理財投資屢戰屢敗,身體出現老化信號,年輕美眉用看怪叔叔的眼神看自己,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吧!

憑良心說,公司待我不薄,我既沒有很高的學歷,也絕不是什麼商業天才,頂多就是努力工作,對公司沒有二心而已。這樣的人多了,或許我的運氣比人好一些,但是為什麼內心莫名其妙的生起一種對生活不滿的情緒?更年期還沒到啊!

董事長職務的第一年,我沒有太在意這個情緒,忙著讓自己進入台灣商業界的高層社交圈,甚至和政治界也有一定程度的接觸。工作性質從過去論斤論兩的銷售產品轉變成高來高去的公關管理。

隨著公司在臺灣一項主要投資案的失敗,這個職務變得越來越虛,於是從第二年起,雖然仍駐在臺北,我又重新兼顧起大陸市場的生意,做法是每個月至少跑一趟,有時兩趟,加上偶爾還得去別的地方開會,出差在外的時間,就像以前一樣,超過一半。

那時飛大陸大都經過香港,來去次數多了以後,跑香港機場的候機室就像跑自家廚房一樣,平時在別的地方碰不到的人,在這都可以碰到,開個玩笑,候機室裡每一棵樹的成長情形我都了若指掌。公司規定飛行時間超過四個鐘頭可升等,從台北飛趟北京,連上轉機時間,跟直飛到美國西岸差不多,雖然浪費青春,但看在商務艙的份上,我也沒啥好抱怨。

工作忙碌依舊,但內心呼喚改變的聲音越發響亮。改什麽?怎麼改?不確定!只知道如果不做些改變的話,人的體型越來越碩大,精神卻越來越枯萎。好吧,先從看似比較簡單的體型下手。

那時老婆也重新開始上班,我出差時當然吃外面,即使在家我倆也大多外食。既然改變飲食不容易,那就增加運動。清出家中一個房間,斥資買了台跑步機放在其間,找來一本相關書籍,給自己訂了個健身計劃,順便再訂個配套的減煙計劃。。。。一切就緒,人生充滿光明希望!

人是一種習慣的動物,把各種習慣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人;換句話說,把一種習慣去掉或培養一種新習慣,人就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讓晚上沒有刷牙習慣的人刷完牙再睡覺,剛開始覺得很麻煩,經常忘掉,而本來就有這習慣的人,要他不刷牙就上床感覺很奇怪,翻來覆去猛舔牙齒睡不著。二十年後,不刷牙的牙齒壞了,痛不欲生,需要花很多錢整治,刷牙的牙齒好好的。差別在哪?很簡單:刷7000次牙!而且一定要分成每天刷,不能速成。

人的習慣有些是從小養成的,我們可能根本沒有思考過它們的合理性,別人怎麼做就跟著做。也有一些是後來培養的,跟我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有關係。如果對生活不滿意,與其改變外界,不如改變自己,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丟掉某些舊習慣,建立某些新習慣,於是就牽扯到價值觀的改變。

經常我們明知道什麽事情對我們有壞處(或好處),但是總沒有辦法徹底改變,說穿了,只是因為沒有打自內心信服一個新的價值觀,真心想要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

這就是那時的我,好像才沒多久前還在籃球場上追趕跑跳碰,這下上了跑步機慢跑,只差沒因為喘不過氣當場昏倒。勉強克服最初的撞牆期,接著工作忙碌停止練習一次,睡眠不足停止一次,肌肉酸痛停止一次。。。。,“嚴格”執行運動計劃前後不到一個月,我說服自己,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等到身心都更有準備時,再重新來過。

培養運動習慣的努力起碼還維持了將近一個月,減煙(不敢說戒煙,怕給自己太大壓力)的努力維持不到三天。按照計劃,我每個鐘頭只准抽一根煙,每個星期再把間隔時間拉大。

那三天簡直可以用魂不守舍來形容,吸每一口煙都當成天下美味,就怕再過一會沒的吸。抽完一根,依依不捨按熄那短的不能再短的煙屁股,立馬一陣慌亂襲上心頭,不停把玩手中打火機的同時,眼睛動不動就瞟向牆上時鐘,下一根時間到前約十分鐘,看鐘的頻率越來越高,時間一到,故作鎮靜點燃早準備好的香煙,深吸一口。。。。下一個痛苦等待的周期就此開始!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11):健康為一切之本

照顧好健康不是為長命百歲,而是把在世的每一天活得盡興,盡了人事後,老天要如何安排,安心接受便是,無需強求。

伴隨40歲而來的還有健康上的變化,以前亂墾濫伐自己身體,似乎也沒遭受過嚴厲的懲罰。我從高中畢業開始抽煙,一天一包多,連生病住院都要偷溜出來抽。還是個標準的Party Animal,每次朋友聚會不戰到最後一兵一卒,難以善罷甘休,因此經常熬夜,又不懂得節制飲食。

唸書時愛運動打球,入社會幾年後運動時間大幅降低,三十出頭開始打高爾夫就把其他運動全丟了,後來才知道其實高爾夫的運動量對年輕人來說遠遠不足。

在去大陸前按公司規定作了一次體檢,有些指數(譬如脂肪肝)稍超標準,想起以前常聽人說“做業務的如果腸胃沒有毛病,肯定不是個好業務”,以此類推,既然是正常職業毛病,對那些指數也就不以為意。

在大陸期間我盡量避開醫療場所,直到回台灣前按規定才又做了一次體檢。不得了,原來稍微超標的這下是像樣的超,原來不超的,這下也超了。其實,那段時間我的腰圍增長很快,原來褲子都不能穿了,看到體檢報告大驚小怪,很有自欺欺人的嫌疑。

健康就是這樣,擁有它時認為理所當然,受到威脅才想到付出努力維持。當然晚付出努力總比不付出努力強,可是人為什麽總是如此短視近利呢?靠醫療藥物維持健康和吃香喝辣活蹦亂跳,在生活品質上可是有很大的差距啊!年輕時如果不把飲食運動的重要性擺得起碼和工作玩樂一樣高,很快就會被病痛追著跑。

除了上了年紀的,我生活四周很少有每週起碼運動三次以上的人,但有兩種人對我特別有啟發,一種是在國外出差時,常碰到某些同事(大多是西方人)每天固定運動,有時經過前晚加班工作後,許多人一早精神明顯不好,運動的那幾位卻是容光煥發,身上還冒著剛運動沐浴完的氣息。

如果會議超時,運動的人就會立刻要求彈性安排,以免影響運動。原來我只把這幫人定位為非我族類,碰多了開始對他們雷打不動的執著產生好奇,而在和他們的接觸中,似乎能感受到言談舉止間自然散發出的一種力量和輕鬆感,讓人覺得舒服而心生效法。

另一種人年齡稍長一些,和一般人一樣,愛吃愛喝愛玩,但藥罐子不離身。他們常談到自己分不清是賣命工作還是花天酒地的日子,然後語重心長的提醒後進們健康的重要性。看著他們讓我一方面心生警惕,不希望步上後塵,二方面也領悟到生老病死人生必經,遲早而已,照顧好健康不是為長命百歲,而是把在世的每一天活得盡興,盡了人事後,老天要如何安排,安心接受便是,無需強求。

其實健康重要性人人皆知,年輕力壯的時候特別重視它,看似多餘,等病了老了才開始照顧身體,得花全副精力和它作戰,即使贏了,也輸了生活品質。

好吧,年屆四十,理財投資屢戰屢敗,身體出現老化信號,年輕美眉用看怪叔叔的眼神看自己,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吧!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沒來由的開始思考起未來,可能是因為過去追求顏如玉,黃金屋的神話如今一一被現實給取代以後,赫然發現人生道路不能永遠只靠追尋前人腳步。雖然直到今天事業發展還算順遂,做的又是人人稱羨的董事長職務,我第一次開始認真反省起自己的職業生涯。。。。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十):沒錢萬萬不能

錢財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你越是追它,它就越跑給你追,你要是停下腳步,故作矜持,它也不會主動靠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理財,財不理我”。

離開前後四年多,我回臺灣了。這次的調動來得有點突然,公司在台灣的業務擴張不如預期,準備讓一些資深外派人員離開,要我回去頂替空缺。我雖然知道回去是遲早的事,但沒想到是接公司負責人的職務。於是,當年最幼齒的新進員工,15年後成了公司的董事長。

這個頭銜挺唬人,其實不過就是公司的法人代表。有些外商公司把它稱作首席代表,聽起來有點不知所云,叫總經理也不對,因為並不直接負責全部在台業務,折衷之下,就叫董事長好了。那年我剛滿40歲,被人稱呼田董,田董的,感覺有點怪。

還有一個小問題,回台灣住哪?董事長伉儷總不好意思再跟父母擠在一個小公寓吧!其實婚前我在台北郊區曾買過一個預售屋,繳完頭期款就心安理得結婚繼續住在父母家中,算是給了丈母娘一個心理上的交代。房子還沒完工,汐止房價大跌,又碰上外派澳洲,乾脆把那沒緣分的房子賠錢斷尾,心想先多存點錢再另做打算。

事隔五年,錢是存了點,台北房價上漲得更快,於是決定租房子住。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經歷兩次外調,累積了些見識,有種世界之大,何處不能為家的氣魄。打個比喻,如果一戶台北公寓的價格能買半個雪梨歌劇院的話,我可不認為非在台北置產不可。

我比較像樣的理財投資也是從那時才開始的,在此之前,台股大漲期間儲蓄太少,基本缺席,後來受人慫恿參加過股友社(股票老師代操盤),投資過所謂的金融集團(鴻源),結果老師跑了,集團倒了,兩次都落個血本無歸,買房也以大敗收場,在同事朋友間成了投資逆向風向標。

既然決定不買房子,就找了一家銀行開戶,把現金全投入當時最紅火的高科技基金,風風光光成了銀行的VIP客戶,有專員提供理財服務,還有免費咖啡可喝。

假設每次投資賺錢和賠錢的機率各是一半,這下總該輪到我賺錢了吧?。。。。錯!這問題就像丟銅板連出五次反面以後,下次繼續出反面的機會多大?是的,還是一半!我是學統計的,應該清楚這個道理。

一股腦投資納斯達克以後不到半年,網絡泡沫一夜之間破滅,我的基金不止被套牢,是被套得很牢。怎麼辦?經過這些種種,我已經對測試銅板再次出現反面的機率失去興趣,摸摸鼻子,埋頭工作。

錢財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你越是追它,它就越跑給你追,你要是停下腳步,故作矜持,它也絕不會主動靠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理財,財不理我”。

從小家境只能算是小康,父母養育我們四個極為辛苦,但是人生至此,從沒有為金錢真正煩惱過。工作十幾年,只知道努力攢錢,有一天必有善用,既然投資失敗威脅不到眼前生活,雖然心痛但不致心寒。

一旦年過四十,情況急轉直下,就像爬山一路向上,到了頂峰才突然發現從此只能面對下坡,一股莫名的失落感不請自來,突然間完全體會錢財或許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的道理。

我猜許多人跟我一樣,想要多存點錢,又不懂得管理風險,談到理財,平常膽小如鼠,自認逮到好機會又膽大妄為。多年後我才明白一些道理:首先,理財不是個可有可無的選項,靠拿死薪水過日子的人,無論薪水高低,如果不理財,幾乎注定緊巴巴一輩子。

其次,理財不是賭博,人的天性輸不起,短線炒作,越怕輸越輸,即使偶爾贏,還得輸回去。最可靠又充分的投資回報就是複利效果,這不只是放定存而已,包括股票,基金,房地產在內所有的理財工具都能產生複利效果。理財有技巧,但遠比技巧更重要的是耐心,複利效果就在那,不拿是傻瓜,要拿就得有耐心。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九):大陸生活面面觀

如果抱著開放探索的態度來到這個古老的國度,這裏就是天堂,如果抱著保守挑剔的心理,這裏就是煉獄。

那兩年多,跑遍大陸大江南北,卻沒有見識到許多名勝古蹟,一來出差時間有限,大多行程僅限於機場,酒店兩頭跑,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心態,滿腦袋想的都是工作,即使面對美景,也只是到此一遊,拍照存證了事。

不是不想好好玩玩,但在到處喊打喊殺的商業環境,又是事業高速上升期,把時間用在工作以外的其他地方,心中多少有些罪惡感,反之,每天拖著工作後疲累的身軀,倒在床上,心中滿是充實。

其實外派人員的假期很多,每次都是被逼到最後一刻才草草休假,而且幾乎每年都自動放棄部分休不完的天數。這樣沒有規劃的休假,意味著沒有折扣的機票,旺季的酒店價格和各種額外花銷。

事實如此,外派津貼雖然多,但每年花在假期上的費用也很高,所以存下的錢有限。現在回想,我不後悔花了那些錢,相反地,倒希望能更善加利用外調時所處的地理優勢和其他各種資源,更多的跑跑看看,而不是像那時,跑是跑了,花是花了,卻沒有真的“看”到這個世界。

後來在書中讀到:“從來沒有人臨終時抱怨這一生花在工作時間太少”,真TMD的有道理。但人似乎都是這樣,如果從小沒有養成自主判斷事理的習慣,就很容易被四周環境拖著跑而不自知,在澳洲時還會時不時想些風花雪月,到了中國大陸這個高唱社會主義好的地方,人們,包括我在內,眼中看到的卻只有“成功”主義。

但難道不是努力工作帶來的種種才給了我抱怨生活品質的條件嗎?對事業發展不是很順利的人來說,我的抱怨或許聽來有點像是“何不食肉糜?”。
關於這點,我無法爭辯,但也相信一件事:人不管在任何處境,都能透過反省自身來改進生活,有些處在類似忙碌狀態中的同事就很懂得享受假期。雖然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很難有閒情逸致思考如何看世界,但絕對有資格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平衡一些。有一點是確定的,無論怎麼做,都比自怨自憐憤世嫉俗要來得強得多。

最可怕的是完全失去自省能力,就像電影刺激1995(Shawshank Redemption)裏的情節一樣,犯人被關久了形成“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無法面對自由生活,不想離開監獄。諷刺的是,期望獲得假釋的犯人,唯有在被認定已經體制化後,才能獲得出獄的機會。

這意思不是說工作像坐牢,而是說必須要打自內心相信工作是為了更精彩的生活,而不是活著為了做更多的工作。無論身處任何環境,重點是保持一個自由自主的心態。職場中,有許多自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人其實是已經被功利社會體制化的人,我很清楚,因為曾經是其中一員。。。。

在大陸結交了許多朋友。身為一個臺灣人,有人警告我不要和當地人談論政治話題,我卻完全沒把這善意的警告放在心上,只要對方不避諱,都樂得提槍上陣,面對眾人大辯一場,碰到難講理的人,頂多鳴金收兵,但更多時候,大夥是在笑聲中相互同意立場不同,不傷感情。而且說到不講道理,嘿嘿,海峽的哪一岸更厲害一點還真不好說嘞!

那時我發明了一個游戲,就是海峽兩岸愛國歌曲大車拼,你唱一個“祖國頌”,我就還你一個“臺灣好”,你唱一個“大海航行靠舵手”,我就還你一個“九條好漢在一班”。。。。狂嘶亂吼,其樂也融融。

和在澳洲一樣,大陸的生活讓我增長了許多見識,東西南北間差異極大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既有趣又發人深思,就像累積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一樣,是非對錯是一回事,大自然和人類智慧的結合令人著迷。。。。有沒有不好的地方?當然有,多的是!交通,空氣,秩序,衛生,服務意識等等,比較起政府行為的瞞頇無理,有時老百姓的逆來順受更讓人難以接受。

許多臺灣游客對大陸有刻板印象,大多是瞎子摸象,因為大陸太大太多元,如果抱著開放探索的態度來到這個古老的國度,這裏就是天堂,如果抱著保守挑剔的心理,這裏就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