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林旋風

林書豪紅了,一夜之間所有男人都想成為他,所有女人都想嫁給他,媒體和運動專家分析他成名的原因,有人說他比其他球員更努力,有人說他智商高,打球用腦筋,有人說紐約教練是伯樂,眼光好識得千里馬,有人歸因於神蹟等等等等;問他本人,除了感謝信仰外,他只說:我喜歡打籃球!

一戰成名前,他和球隊的短合約只差幾天就到期,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亞洲小子差點就再一次因為表現不好被球隊開除。如果他真的被開除會發生什麽事?。。。。媒體少一則好新聞可報,球迷少幾場好球賽可看,普羅大眾少一件茶餘飯後好話題可談,於是只好再多罵幾天Makiyo,直到下一件奇人奇事發生為止。

他自己呢?哈佛畢業找工作不難,媒體幫他算了一筆賬,如果在華爾街工作年薪可以領多少領多久,如果打籃球年薪可以領多少領多久,在還沒有總結哪個職業更有利之前,豪小子發話了:如果不能打籃球,我要去傳教。問他為什麽,他說:我喜歡傳教!。。。。媒體倒是沒報導傳教一年能領多少領多久。

社會上掀起一陣熱議為什麽本土教育培養不出林書豪,得到的結論是會唸書的小孩父母不讓他打球,就算讓他打球也一定不讓他以此為業,只有書讀得不好的小孩才會走上運動這條路。讀書也好,打球也罷,就是沒有哪位焦慮的父母關心小孩,或困惑的小孩本人關心自己,喜歡做什麽。

林書豪是成功的,不管他有沒有投進壓哨三分球或甚至有沒有被球隊開除,他成功因為他永遠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當全身心投入某件自己會做,喜歡做,有意義事情的時候,何必在意結果,只要享受過程,然後,就如同他接受訪問時所說的:Hope for the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

社會教育是失敗的,不管它培養出多少碩士博士,金牌選手或大企業家,只要人們不停止使用數字和名次,而不是自身的特點長才和喜愛程度,來判斷哪個行業比較好,哪件事情比較值得做,這個社會就會始終充滿著焦慮的父母,困惑的小孩和價值錯亂的媒體。

林旋風成型了,擴大了,瘋狂了,一段時間之後它變小了,消失了,遺忘了,但消失在眾人眼光中不會阻止這個貌不驚人,也沒有特異功能的小伙子在人生舞台上繼續發光發熱,雖然人們找出千百個理由把他捧上天,但他知道這所有一切都只有一個原因: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完):人生不留白

我不是建議你明天就辭職,買個背包踏上旅途,而是考慮從現況中做調整,不用擔心不知該如何開始,只要心態對了,答案自然會出現。

當年選擇退休最主要的動力是離開惱人的工作,六年來來反而學到一個教訓是人只要活著就要工作。“蝴蝶與潛水鐘”的作者44歲突然全身中風,眨動唯一能動的左眼寫下這本書,人們大都把它當成殘而不廢的勵志故事來聽,聽完感動落淚,我看完很佩服他的耐性,但除此之外只覺得理所當然,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可惜的是,四周有些銀髮退休族,甚至還在工作的年輕人群,就跟以前的我一樣,生活中缺乏學習創造,探索冒險,雖然四肢健全卻缺乏生趣。工作是個好東西,但不該只是賺錢的工具,而必須是開發自我的手段,做不到這點,就應該在可能範圍內盡量減少,做出調整,或甚至完全放下,放下的同時,生活中卻又一天都不能缺少幫助實現自我的工作。老病死並不可畏,可畏的是人好好活著,卻把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動繳械。

六年來,我的生活軌跡和絕大部分同齡人很不一樣,這樣的差異可能還會維持十幾年,直到大夥陸續加入退休的行列,但現在除了別人週末假期外出活動,我假期待在家裡避開人潮外,對這樣的差異已沒什麽特別感覺。生活就是這麼回事,上班其實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重點還在如何創造結合適度愉快和豐富喜悅的生活。如果從事的職業能發揮特長帶來滿足,那何必退休?如果不是,那就得給自己一個夠充分的理由賴著不走。

有人說我的想法像老外,或許吧,尤其在澳洲居住那兩年讓我大開眼界,別的地方人們拼命加班,澳洲人每天準時下班陪伴家人;別的地方同事愛聊辦公室八卦,澳洲同事最愛談上哪休假,他們似乎如果不是正在旅行,就是正在計劃旅行;碰上困難不順的事情,一般人生氣抱怨,澳洲人輕輕一句 No Worry!。。。。這些現像在潛移默化間必定對過去固有的價值體系產生衝擊。說像老外,言外之意就是不適合本土,沒關係,人各有志嘛!但如果的確能幫助走上樂活人生道路,又何必在意想法從何而來呢?

人只能活一次,而且時間不長,何不精彩過癮的走它一遭?不要等到怎樣怎樣,才來如何如何,時間是不等人的,這並不是自私,把自己的日子過好,發揮自己的長才特點,是對家庭和社會最好的回報。在我之前已經有許多人選擇類似的道路,如果認為自己沒有那個條件,最好再用力想想,有時只是腦袋轉個小彎就能碰上海闊天空。我也不是建議你明天就辭職,買個背包踏上旅途,而是考慮從現況中做調整,不用擔心不知該如何開始,只要心態對了,答案自然會出現。

許多人都想早點退休,我的例子或許不完全適用於你,但那不是重點,重點是想清楚你到底想過什麽樣的生活?不是別人眼中的你,甚至可能不是你眼前認知的自己,而是多年來被世俗雜務掩埋在內心深處的你,重新找到他,認識他,相信他,發展他。這不是什麽時尚深奧的哲學或科學,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追求的也不過是和千千萬萬年來老祖先們所追求一樣的東西而已,換句話說就是返璞歸真,實現自我。(完)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32):藝術人生

許多人說自己沒有藝術細胞是自欺欺人,因為只要身而為人就必定對某些形式的美有所觸動。喜歡但因為怕做不好而不動手,損了自己也利不了人。

剛退休的時候,最想做的事之一是彈吉他。以前唸書時彈過一陣,很好玩,但就像許多其他好玩的事情一樣,進了社會就被狀似更符合年齡身份的活動取代。大夥都一樣,唸書時跳舞,打球,看小說,聽熱門音樂,進了社會誰還幹那些不成熟的事?可仔細想想實在沒道理,如果天性就愛跳舞,打球或玩音樂聽故事,這跟年齡或職業有什麽關係?為了“成熟”而冷落自己的興趣才是違反人性。

越想越對,跑去買了把吉他,準備和這個睽違將近三十年的老朋友敘敘舊,無奈我記得它,它卻早把我給忘了,怎麼彈不順手。不氣餒,找老師去,那時住北京,在家附近騎車亂逛找到一家吉他家教中心。老師們很年輕,看來剛畢業或甚至可能還在學,其中一位問我是誰要學琴,我愣了一下說:我呀!這下輪到他愣了一下,吞吞吐吐說明課程內容,看他那副猶豫模樣,為了表現我的誠意,當場掏錢付了第一個學程的費用。

上了兩次課才了解他為何反應怪異,原來怪的不是他,是我,在這出入學琴的人中最老的大概只有我年齡的三分之一,難怪不知該怎麼對付這個怪叔叔。其實我一共也就去了那麼兩次就放棄了,老師講話總是結結巴巴讓我很難學習吸收。

繼續嘗試擴大範圍,上網查詢發現全北京教吉他的形態基本大同小異,目標對像都是準備報考音樂學校的小中學生。但問題是:為興趣學音樂的成年人該上哪去?一陣子後我找到答案:成年人不學音樂,或起碼不像我一樣從頭學起! 只好靠自己,買了一堆相關書籍樂譜,硬啃爛嚼勉強找回一點感覺,但進步有限,不出一年,吉他被冷落在角落,而且一冷落又是兩三年,直到搬到高雄。

台灣成人教育較發達,我在附近樂器行上了兩個月課,情況卻跟在北京差不多,正準備接受現實,徹底放棄的時候,偶然間找到一個外國教學網站,內容和教學方式豐富生動,如獲至寶,從此彈吉他成了生活中幾乎天天必做的活動,每次抱起那個玲瓏有致的傢伙,都感覺熱情澎湃。

許多人說自己沒有藝術細胞是自欺欺人,因為只要身而為人就必定對某些形式的美有所觸動。喜歡但因為怕做不好而不動手,損了自己也利不了人,藝術之妙在於雖然技巧有高低,但任何真誠創造都自有獨特美感。我認識一位年輕媽媽,是位銀行上班族,標準蠟燭兩頭燒的現代婦女,但無論多忙多累,每個禮拜必定留出半天時間,關起門來做心愛的手拉胚製陶,我沒見過她的作品,但那不重要,從她心平氣和的言談舉止中,完全可以看出藝術在她生活中產生的效用。

受限於天分,我的吉他永遠不會彈得很好,沒關係,達到自娛效果不成問題,甚至偶爾還能娛人。開發興趣需要堅持,投入開發自己的資源永遠不嫌太多,因為回報保證物超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31):賣房記

過去總覺得賺錢好難,離財務目標好遠,現在想法變了,覺得夠用就好,錢財卻從天上掉了下來。 一旦決定搬家,就面臨處理北京住宅問題,最穩妥的方法是出租,聯絡安排的同時,中介建議我也可以考慮出售,但我有點擔心,原因是奧運後北京房價雖然漲得很快,但市場太亂,畢竟還在摸索階段,加上媒體不斷報導各種詐騙事件都讓我望之卻步。 剛回到北京,又碰上另一波沒來由的市場瘋潮,每到這時候,坐在家中就有接不完的詢問電話,不知為何,全北京中介對擁有房產者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等等暸若指掌,這幫人前仆後繼,打死不退,抱怨也沒用,只能不斷重複沒有興趣的回答。這下又來了,應付掉幾個不靠譜的,再接下來接到的電話自稱已經鎖定買家,還在懷疑是否又是銷售花招,誰知道在很簡單的討價還價後,甚至沒來看房,對方就付了訂金。 我擔心這是更先進的詐騙招數,沒想到對方幾天內把全款付清,還緊鑼密鼓押著中介在一天內辦完所有過戶手續,算算從接到那通無厘頭詢問電話到銀貨兩訖前後不超過一星期,我連心理準備都還沒做好,事情就結束了,感覺像是做了一場夢。原以為自己買房特別乾脆利落,沒想到人外有人,買房比買白菜還容易,後來才從中介那聽說買方有國企背景,這樣的人經手灰色錢財在大陸司空見慣,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洗錢做法就是用親友名義在北京置產。 小道消息聽聽就好,和我關係不大,和我真正有關係的是即將回到台灣的新生活,還有。。。。銀行賬戶上突然增加的新數字!那時退休已四年,早已經習慣和上班時不同的生活型態,在不影響生活品質前提下,能省則省,再加上理財投資以穩定為原則,因此雖然經歷金融海嘯,從沒有特別煩惱過錢財上的問題。這樣生活幾年下來,價值觀有很大變化,以前認為錢財永不嫌多,追求以金錢為主要衡量標準的“成功”理所當然,四周的人都一個樣,從不覺得有什麽問題。 退休後透過閱讀和實際生活體驗,慢慢理解金錢的真正價值在於幫助達成人生目標,把金錢當成目標本身追求是本末倒置,而且是造成種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從這個想法出發,自發簡樸就是一個自然結果,對金錢的追求也從不斷挑戰極限轉為夠用就好。曾經在和朋友聊到退休生活種種時,脫口而出:我不缺錢!當時以為只是陳述一個簡單事實,看著朋友們驚訝的表情,我明白差異其實不在擁有的數字高低,而是對金錢的看法。 老天很幽默,過去我汲汲營營創造積累財富,無論擁有多少,總覺得賺錢好難,離財務目標好遠,現在想法變了,覺得夠用就好,錢財卻從天上掉了下來。親友對我 “有錢”後的打算很好奇,我說我的生活不會因此有任何變化顯然說服不了眾人,被質疑多了連自己都懷疑是否能心口合一,為自己辯護多了也令人厭煩。。。。總之,生平第一次我深深體會,如果用過去習慣使用的功利眼光看待金錢,不管有錢沒錢,要過平靜喜樂的生活基本不可能!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30):離開北京

生活中最難以割捨的只有人,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即使房子也不過就是個殼,只要對身外之物不太過依戀,搬家有什麽難的? 退休選擇留在北京的原因之一是能夠親身參與奧運會,本身是個運動迷,又想見識城市風貌改變,這兩方面都沒有讓我失望,北京城可以用脫胎換骨來形容它為奧運做的準備,運動競技驚心動魄,精彩絕倫,兩個多禮拜密集賽程就像一場超級運動饗宴。 但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原本打算參加志工行列,接待團隊或幫忙維持秩序都好,就是希望能參與這項喜愛的活動,想想人一生能有多少機會碰上奧運來到自己居住的城市?興致勃勃報名申請才知道大部分名額都被征召來的學生佔據,小部分留給有媒體宣傳效應的老年人,鄉里代表等,也就是說,和其他主辦城市不同,北京奧運的志願工作其實並不那麼“志願”。 最大的失望來自我本身不切實際的期望,多年前透過電視轉播宣布北京被挑選為奧運主辦城的那一刻,整個城市爆發一片驚呼,大夥涌上街頭又喊又叫,見人互道恭喜,商家免費供應酒水,一幅普天同慶的景象。這種情形發生在別的地方不足為奇,但我從沒有在中國大陸見過,即使建國50年舉全國之力舉辦的擴大慶典也是井井有序,看到北京那天晚上的“亂”象,腦海中冒出的第一個字詞竟然是。。。。自由民主! 是的,不住在這裏的人,大概很難想象這種自發性的表達內心喜悅,其實是民主社會的專利,不是說北京人不會表達喜怒哀樂,問題出在“集體”,對專制政權來說,任何集體性情緒表達都是對穩定的威脅,必須被控制,反日反美的憤怒是這樣,主辦奧運的興奮也是一樣。 奧運是舉世矚目的活動,一直藏在我心中的小心眼是,隨著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奧運帶來的國際壓力或許能發揮政治改革水到渠成的效果。坦白說,在這裡平日工作生活感受到的限制很少,即使來自仍有敵對意味的台灣,也沒感覺被特殊眼光關注過。言論限制只和政治有關,一般人出於習慣避談,就像一種不成文默契,只要感覺談話內容往比較敏感方向發展,大夥就會心照不宣打哈哈閃過,或乾脆閉嘴。不工作後我反正閒人一個,對這種飄浮在空氣中的禁忌特別感冒,常在網上發表意見,甚至和別人打筆仗,就是不想在(我認為)即將發生的大變革中缺席。 但實際發生的狀況是:奧運會來了,三個禮拜後,奧運會走了,改革的呼聲依然被緊緊壓制,我那點不自量力的努力更是石沉大海。打不贏我還躲得起,這時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時間前後加起來已將近十年,心中生起驛動的念頭,幾年前篩選退休“大窩”的過程再來一次也算駕輕就熟,我倆趁返台省親和到外地旅行的機會尋找下一個落腳地,並且最終鎖定高雄。 大部分台北的親友難以理解我為什麽要去人生地不熟的高雄,以前讀書和當兵在南部待過,但都不在高雄。其實對我來說,回到台灣就沒什麽熟不熟的問題,在書上讀到一位即將退休的日本東京人決定搬到日本鄉村,親友不看好他能適應,面對質疑,他說:我工作外調三年,連外國都能適應,何況是本國的另一個城市?台灣南北差距再大,能有多大?何況有差距難道不是更有趣嗎? 我倆的決策過程首先考量家人,所以決定回台灣,其次考量生活內容的多元性,於是決定住城市而不是鄉村,接著考量物價氣候環境和休閒程度,因而剔除台北,再考量交通便利性,最終鐵路捷運和機場連成完整網絡的高雄雀屏中選。一旦決定城市後,其他都很簡單,過去幾年搬家搬出了心得,生活中最難以割捨的只有人,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即使房子也不過就是個殼,只要對身外之物不太過依戀,搬家有什麽難的? 接著我趁回台探親的機會跑了兩趟高雄,第一次只是拜訪朋友,順道走馬看花看看大環境,第二次事先約了中介看房,其中一戶大致符合需求,回北京和中介通幾個電話後就決定搬了。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29):創造的樂趣

創造並不高深複雜,愛畫畫的人因為擔心畫得不夠好而不畫,損了自己也利不了人,說自己沒有任何和創造相關的才能,更是欺騙自己,蒙混世人。 老同學很有心,為了同學會,不但發出12道金牌尋找失聯份子,還架起一個專屬網站,讓平時忙碌又四散各處的同學們有一個交換近況的平台。人在異地似乎總是對來自家鄉的訊息特別關心,我積極參與大夥在正式碰面前的“紙上同學會”,每天都發好幾道帖子,其實我以前對網上聊天並不熱衷,但和老同學對話有一種進入時光隧道,回到從前的感覺。 以前工作的語言以英文為主,和同學聊天還是用中文比較親切方便,這才發現已許久沒用中文寫過些什麽了,更別提電腦中文輸入一竅不通,費力又耗時的敲了幾天鍵盤才漸漸進入狀況,接著兩三個禮拜就這麼敲著敲著,和大夥拉近不少距離。另一個不在預期之內的收穫是:我發現寫東西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回想小時候,作文成績不差,還曾參加比賽,但卻說不上愛寫,猜想是因為寫作通常只是被動交差,而不是為興趣而寫,心中多少有些排斥。 一旦離開校園,就跟閱讀課外讀物一樣,寫作被拋到九霄雲外,記憶所及,除了幾封情書,沒寫過什麽其他像樣的文字。進入職場,寫Email全用英文,而且商業書信以簡潔為上,連單字都常用縮寫,自然跟文情並茂扯不上邊。一開始只是和老同學敘舊的興奮,寫著寫著,我發現寫作不止能夠傳達簡單訊息,還能說明複雜思想和表現各種情感,很好玩。同學會的熱情漸漸散去,我對寫作的熱情剛剛開始,但少了同學會的主題,寫什麽呢? 以前聽說過部落格這玩意兒,從沒想過參與,乾脆打鐵趁熱以我在大學時期的外號為名開了個“老黑的博客”,至於內容,篇幅,數量等等全都走著瞧,有人看最好,沒人理也無所謂,圖的只是無中生有的創造帶來的樂趣。 創造,對了,就是創造!寫了幾個月後我理解這就是我一直在尋尋覓覓而不可得的那個“什麽”,原來答案狀似莫測高深,其實近在眼前,只怪自己太魯鈍,想得太多太遠,隱藏潛意識中想做的事情不過就是把早已存在內心的東西,透過適合自己的創造形式呈現出來而已,無窮盡的樂趣和意義隨之而來,這麼簡單的道理,無數前人早就身體力行過,為什麽我視而不見? 話說回來,道理雖然簡單,要是沒有這些日子的探索,會明白才怪。從小到大受的教育從沒教導如何發掘個人志趣,更不鼓勵創造,所有問題都有標準答案,所有作品都有模範教材,模仿得越好分數越高,越“乖”越受大人接受嘉許。進入社會,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企業用人要求員工有創意,可是到了實際操作層面,老闆一句話勝過所有的腦力激盪,似乎所有人都強調創意的重要性,我卻從沒有真正體會過它重要在哪裡。 活那麼大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創造之於幸福生活的不可或缺,老天賦予的東西,經過學習,需要透過某種形式的創造呈現出來,過程既是可長可久內心喜悅的來源,根本就是生而為人的基本義務,放棄創造既是浪費老天的賜予,甚至可說是枉走了人生這麼一遭。 創造並不高深複雜,愛畫畫的人因為擔心畫得不夠好而不畫,損了自己也利不了人,說自己沒有任何和創造相關的才能,更是欺騙自己,蒙混世人。一般人沒有莫扎特的天賦異禀是事實,需要經過嘗試摸索才能找到能力所在,一旦找到,才能高低也不需要和別人比,經過學習只要有進步,努力就得到回報,即使作品不登大雅,又有什麽關係?才幹的種類五花八門,園藝,攝影,木工,修理馬桶,教書,唱歌等等等等,天下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樣的,你我所擁有的天賦自然也就不竟相同。 難怪我得這麼費力的尋尋覓覓。。。。後來在書本上看到作家巴爾扎克說過的一句話頗恰當地說明我的情況,他說:當探索過所有事物,發現自己沒有任何才幹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嘗試寫作了!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28):探索自我

我曾在一個自己並不認同,但又沒有太多選擇的旅程上奔跑22年,現在可不想因為心急又走上另一條錯誤的道路。 從上半場進入下半場不見得非要離開原來的工作,需要改變的是心態,上半場做的事情,不管多麼成功,大都受到外界眼光影響,下半場做的事可以和上半場部分重疊,但出發點是為了更有利於開發和實現自我。完全不改變也不太可能,因為下半場必須在學習,工作和休閒中得到真正的平衡,這跟傳統職場中明明工作主導一切,卻裝模作樣宣導鼓勵的工作和生活假平衡大不相同。 進入下半場雖然不一定要辭職,但一定要經過一段中場休息的時間。休息可以是生理上的,但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休息,我們從小進入學校開始就幾乎從沒有停止過為爭取成績和達成目標的鬥爭,早已習慣隨時提槍上陣,應付來自外界另一波的挑戰,年過四十該是停下腳步喘口氣,看看過去,想想未來的時候了。下半場還是會有新的挑戰,不同的是,因為目標由自己設定,碰上的挑戰和應付挑戰的心態和上半場自然不一樣,中場時間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能夠專心透過探索自我來訂定新的人生目標。 剛離開職場的時候,心中盤算給自己一到兩年時間摸索下一步,我知道不可能就此不工作,因為即使不為錢,生活總還需要一個重心,當時心想最可能的還是回到企業界,畢竟,那是我最熟悉,最有經驗和最能貢獻所長的舞台,而兼職顧問也算是重回企業過程中的一項嘗試。但有意思的是,隨著退休生活的展開和調整,旅行次數的增加和閱讀的積累,一個新的想法在心中漸漸成型並鞏固,那就是:除非被錢所迫,這輩子再也不回企業界了! 我並不厭惡企業,否則也不會一待22年,何況工作上班的確提供學習和發揮技能的機會,雖然偶爾也有沮喪倦勤的低潮,但大致來說還好,更別提它帶來金錢物質上的回報才讓我在這裡有東挑西撿的條件,說討厭它太不夠意思。只是經過這段時間的摸索,發現除了商業技能外,我還有其他的興趣才幹,它們長期被閒置,我的目標是趁有生之年把它們挖掘並發揮出來,而回企業上班可做不到這點。 不上班的日子過得很悠閒,也很忙碌,有時忙到懷疑起以前怎麼會有時間上班?剛開始有些人跟我說,走著瞧把,頂多一年,你就會因為太無聊而回到上班族的行列,一年到了,我和上班族漸行漸遠。但是雖然不無聊,生活中總感覺還是少了些什麽東西,旅行很好,讀書很好,運動很好,但我還想“做”些什麽,實踐些什麽,完成些什麽。。。。我那時已比較懂得傾聽自己內心,知道有這樣的需求,卻拿不准到底那個什麽究竟是什麽。 我不急著找答案,之前提過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認識自己是稀有困難的心理成就,書中記錄許多有類似經驗的人也都花了很長時間探索自我,單靠看幾本書,回答幾份問卷顯然不夠。按照馬斯洛的說法,探索需要經過不斷嘗試和調整,觀察和自省,才能慢慢理出一個大方向,即使如此,之後的探索過程也不會就此停止。換句話說,雖然努力朝某一特定目標前進,真正重要的事情其實並不是最終是否達成目標,而是不斷探索的過程。我曾在一個自己並不認同,但又沒有太多選擇的旅程上奔跑22年,現在可不想因為心急又走上另一條錯誤的道路。 轉眼退休就快滿兩年,期間我嘗試過,並且決定不再花時間做兼職顧問,也放棄重回企業的原本打算,我還考慮過開家以書籍或電影為主題的咖啡廳或酒吧,也考慮過做義工,但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決定起碼暫時作罷。這時期待已久的北京奧運會即將開始,我正忙著安排觀看各項比賽的行程,有天突然接到大學同學從台灣打來的電話。自從來到北京,我跟老同學們多年失聯,他是輾轉好幾手才找到我,帶來的訊息是:要開畢業25年同學會啦!

放下工作 開始樂活(27):人生下半場

新概念把原來人活在什麽年齡就只能做什麽事的界限打破,正因為如此,原來被稱作退休的那個東西變得混淆不清,無以為名。 讀過的好幾本書中共同提到“人生下半場”這個名詞,很傳神,原因是按照傳統觀念把人生區分成成長求學,工作成家,退休養老三個階段經常已經不合時宜,起碼以我的例子來說就顯然不對勁。比方說,有人跟說很難想像我跟他爺爺一樣過含飴弄孫無所事事的退休生活,我想解釋這不是我的打算,卻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而人生上下半場雖然還不是一個被普遍認知的概念,卻是到目前為止最貼近我的現實狀況的說法 這個概念有兩個前提,一是隨著醫療科技和健康觀念的發達,人類平均壽命比幾十年前大幅提高,傳統退休養老生活的時間長度和內容因此都產生變化。二是從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終生僱用制漸漸式微,企業環境和員工心態都讓曾經是常態的鐵飯碗僱傭形式面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較不受時空或單一企業需求限制,但同時也較沒有保障的職業生涯。這兩個前提相互作用的結果正一步步打破傳統的人生階段。 傳統人生的第一階段內容是“開發”,為未來打基礎,時間大約二十多年。第二階段“生產”,成家立業,為社群貢獻心力,時間長達四十年左右,最後退休人生所剩無幾,過以“休閒”為主的生活。新概念把開發和生產兩階段合併成為人生的上半場,和傳統差異不大,差異發生在下半場,因為內容變成集開發,生產和休閒的混合體。換句話說,新概念把原來人在什麽年齡就只能做什麽事的界限打破,正因為如此,原來被稱作退休的那個東西變得混淆不清,無以為名。 下半場既然又學習又生產,那跟上半場有何不同?不同在動機和心態,通常上半場較被動,雖然有一定選擇空間但有限,下半場自由度大得多,學什麽做什麽和自己天生志趣密切掛鉤,不再被外界需求牽著鼻子走,透過學習新事物和發揮天賦才能實現自我的同時,還有富餘享受休閒,幫助他人。至於上下半場時間如何分割?考量心智成長和壽命等因素,理想的分界點應該在四十多歲。 說的容易想得美,對吧?難嗎?當然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做到,但也絕對不如想像中的那麼不著邊際,關鍵經常只在一念之間。一般人覺得難是難在四十多歲正是一身責任的時候,哪能說放就放?但下半場的概念並不是要人拋棄一切,自私的跑去吃喝玩樂。它強調的是人到這個年齡通常已經打下生活基礎,在不影響責任義務的前提下,拋開如今能被拋開的束縛,跟著心走,盡力發現和實現自我,讓生命發光發熱。 按照我的觀察,有條件這麼做的人遠遠多於實際這麼做的人,原因是太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符合條件,生活的慣性和無處不在的功利思想消滅了人們追求夢想的念頭。人們用各式各樣的藉口說服自己這樣是負責任的表現,或許吧,但事實是太多人在為他人負責的同時,卻只有太少的人在為自己負責,就像愛灑狗血的連續劇劇情,千篇一律的內容永遠都是:我對xx那麼好,犧牲那麼多都是為了xx,為什麽xx不懂我的心意,換來的總是對誰都不好的一場空?

放下工作,開始樂活(26):旅行的意義

名山大川,特色建築很吸引人,多看幾眼也就那樣了,但千姿百態的生活和文化令人玩味再三,不覺疲倦。 不到一年,我發現只要要求不太高,維持生計的開銷比原來預想低很多,因此對必須再度工作養家活口的憂慮大幅降低。這個階段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財務目標是“入可敷出”,達成目標有兩個關鍵,一是知道入跟出的細節,二是確保入的比出得多,要做到這點少花比多賺容易得多。但我的整體花銷並沒有減少,原因是我把省下來的錢全挪用在旅行上。 我過去一向不是個愛旅行的人,雖然工作出差加上年度假期到過許多地方,但大都走馬看花,到此一遊。退休規劃旅行,主要是為配合老婆的喜好,沒想到跑了一兩趟後,自己也開了竅,發現原來其實不是不愛,只是以前心態不對,不能放開心胸觀察體驗陌生地方。嚐到甜頭,食髓知味後,既然有多餘預算,就全加碼在旅行上。我把這個中年以後才培養出來的嗜好稱作“旅行”,以有別於以前的“旅遊”。我倆出行盡量向背包客看齊,以前住高檔酒店,現在只要乾淨安全就好,以前為善加利用有限假期,旅程要求精準方便,現在買打折機票,隨遇而安。 當然我倆離真正的背包客還是有段距離,以前旅遊大都用x天x夜計算時間,現在大都用x週為單位,自認已經是一大突破,但在旅程中遇上的背包客大都以x月安排行程,半年一年也是家常便飯。看著他們一方面為自己年輕時沒有這麼大的勇氣耐力感到遺憾,但也對邁入中年後還有興趣力氣做個半調子背包客感到慶幸驕傲。 “半背包”式旅行當然比較省錢,但更重要的是較貼近當地真實生活。到此一遊不賴,但跟看風景明信片,讀旅遊簡介的差別大不到哪裡去。讓我喜歡上旅行的是透過觀察和接觸當地人們,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明情,思維模式。名山大川,特色建築很吸引人,多看幾眼也就那樣了,但千姿百態的生活和文化令人玩味再三,不覺疲倦。 有人說:“旅行的目的不是一個地點,而是看待事物的新方式”,在這個前提下,其實旅行不一定非得去遙遠又充滿異國風情的地方,心態對了,處處是景,事事有趣。在我摸索人生旅程下一步的過程中,旅行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同國家種族的人群對待事物看法差異很大,以前或許只當成是奇風異俗,非我族類,試著跳脫自我,將心比心,卻發覺人類智慧無處不在,因此對許多事物有所改觀。 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旅行成了調節閥,剩下的錢多就跑遠點,錢少就跑近點,時間上從起初規劃一年一個月到現在一年三個月,錢花的不少,卻完全沒有浪費的感覺,反倒是偶爾逛街看到各式新穎時髦的商品,以前會被吸引,現在心中只想省下來多旅行。 有別於過去的度假旅遊,旅行如今對我來說更像“換個地方過日子”,也因此影響對居住在什麽地方的看法。我發明了一個“大窩小窩”的理論,居住地是大窩,旅行目的地是小窩,大窩小窩最大區別是停留時間長短,旅行時間拉得越長,大小窩的區別就變得越加不明顯。小窩經常變動,大窩未嘗不可,試想,在哪個小窩呆久了不就成了大窩嗎?這麼想或許不全切合實際,但也不全是無稽之談,除了老年時的醫療需求外,其他可能的限制大都可以克服或妥協,我倆因此打定主意,在可能的範圍內,盡量做到以“四海為家”。 現在坊間流行以“xx歲之前必須要做的xx件事”為名的書,內容必定包含旅行,後來我對許多學生的建議也是趁年輕盡量多看這個世界,即使因此耽誤部分學業或工作都是值得的,因為旅行除了好玩,增廣見聞外,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透過外界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才能認對方向,比較起在錯誤的人生道路上早早起步,拔腿狂奔,確保在正確軌道上穩步前進,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