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環遊世界後記(一)


旅行,年輕時是一種教育,年長後是一種經歷。 ---培根

四個月時間說長不長,還不至於長到安居樂業的地步,說短可一點也不短,如果只是抱著度個短假期的心態,幾乎必定會碰上麻煩。出發前做的許多準備工作,例如健康檢查,安排銀行事務,告知親友,蒐集旅遊資訊,備齊創作相關物品等,現在看來全都非常有用。
 
即使如此,出門在外總比不上在家,避免不了一些意外狀況,旅程中出過一次小車禍,因為水土不服或疲勞(或喝多了),身體偶爾出現不適,浪費了一筆越洋漫遊上網費用,因為聯繫不便,有些事情未能即時處理,搞丟了一張信用卡,一個水壺,一個筆記本,兩隻太陽眼鏡,迷過無數次路,其中一次害我們差點趕不回船上。
 
這些事在當時都曾令我煩惱焦慮,如今回想,卻只剩下慶幸,慶幸天沒有塌下來,世界沒有末日,國家沒有動亂,股票沒有崩盤,親友大都安好,慶幸我倆依然活蹦亂跳,頭好壯壯。
 
郵輪走馬看花的旅遊方式,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卻也正因如此,驅使我事前事後蒐集資料,聽專家介紹,閱讀更多資訊等,相當程度彌補停留時間不足的缺憾,而覆蓋面廣的特點,使得城市與城市,國與國,洲與洲間,透過第一時間觀察比較,特色和差異性更顯突出。
 
四個月下來學到的地理和歷史知識,比過去五十幾年總合起來還多,出發前多次嘗試記住行程細節,總是一下就忘,隨著親身到訪,現在我可以把四十幾個地點倒背如流;以前藉強記,或聽聞而來的種種資料信息,隨著親身見聞,像被魔杖點過的石像,一一活了過來,成為有機知識。
 
這些知識不能當飯吃,用來炫耀只怕愛聽的人也不多,卻能在潛移默化間,使人心靈更加清明一些,心情更加平和一些,心胸更加豁達一些,語言較不那麼乏味,面目也較不那麼可憎。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美感從哪來?

這趟旅行到的不少地方讓我想起台灣,法國南部藍色海岸山海相連,陡峭岩壁和花東海岸相當神似;伊斯坦堡多個著名景點所在的半島,狹長地形和旗津非常接近;加勒比海的阿魯巴,氣候地質很像綠島;而凡是靠近城市中心,水深能容大船駛入的海港都市,像新加波,巴塞隆納等,都令我恍如回到高雄。

因為相似,令人感慨,許多國外景點的人為設施和自然融合得宜,效果相得益彰,台灣有高山有大海有河流,自然景觀極優美,但一旦加入人為因素,原有美感立刻大打折扣。推究原因,台灣早期經濟不發達,大自然只是提供人們生存庇蔭的資源,談不上美不美,但現在早已進入開發國家之列,所到之處,雖然比以前乾淨整齊一些,和美顯然還有段差距。

美是一種感受,帶來閒情逸致,人也需要有閒情逸致才能感受到美;美的欣賞需要教育,這趟在歐洲多個博物館,看到老師帶學生坐在地上,研究學習眼前畫作,老師的投入,小朋友的專注,令人感動。

美不能當飯吃,卻能讓人生更美好,不是外國月亮比台灣圓,一個社會願意為更悠閒宜居的生活環境犧牲多少物質擁有,願意為培養下一代美感犧牲多少英數理化,決定了這個地方是否令人感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