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十二年國教怪象?

今早看報有三則和高中入學相關的新聞,一則說放榜後,憤怒的學生家長因為子女無校可念而上街抗議,二則說許多高中因為擔心招不到學生而努力搶人,第三則說台灣尼特族(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人數達到47萬。

怪了,一邊說沒學校念,一邊又說招不到生,怎麼回事?想起前兩天看電視,記者問一位抗議家長“有這麼多社區高中,為什麽說沒學校念?”,受訪的女士一臉不可思議,氣急敗壞的回答“那些學校,你自己看看,能念嗎?”。

我不知道她指的那些學校是不是專教殺人放火,否則為什麽不能念?台灣社會幾十年來把學校和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早已落後於世界潮流,不符時代需要,好不容易往適才適性跨出一小步,又碰上一堆似是而非的阻力。

現實情況是,台灣幾乎所有年輕人都是大學生了,結果就業率不但沒提高,競爭力沒變強,還有每下愈況的趨勢。如果因為大環境不好,一時受拖累情有可原,淪落為既無力可⋯⋯戰,又無心戀戰的尼特族,那就算拿幾個博士學位又怎樣?

家長望子成龍天經地義,但如果不能改變唯有讀書高的陳腐觀念,不但子女難成龍鳳,搞不好還因為施壓偏差教養出下一個鄭捷。而就算祖上積德進了明星高中,不知為何而戰的主人翁長大後,恐怕也只能帶領這個社會走向更深的沉淪。

我不懂教育也沒有小孩,照說沒資格發表意見,但我知道一件事:如果比較一個學業事業順順利利,月薪幾十萬的外商高管,和另一個愛寫文章,喜歡創造分享,偶爾在街頭唱歌賣藝的無業遊民,誰的生活較快樂?對社會較有貢獻?人生較有意義?答案很清楚:是認識自己,活出自我的那一個!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墾丁見聞


前陣子在墾丁待了幾天,身為一個酷愛海灘又住在高雄的人,這只是我過去數年來第三次造訪。次數少是因為之前的經驗不是很好,遺憾的是,這次也不例外!

首先必須說,墾丁的山,海,以及當地植物組合而成的熱帶風情,全台灣只有這裡有,海灘雖較破碎,但還能接受,整體來說,自然條件夠得上國際水準。之所以無法發展成像普吉,巴厘這樣的國際度假景點,我認為問題出在一切和“人”相關的事物上。

例如,我一向覺得海浪拍打海岸的聲音很撫慰人心,墾丁沙灘卻一定得高音量播放舞曲掩蓋掉海浪聲。如果走遠一點,躲得掉音樂也躲不掉人聲,遊客來玩,開懷嘻笑很正常,但動不動高聲尖叫難道不怕影響發生意外時周遭的反應?還有幾位媽媽像是在參加吼小孩比賽,一會吼不准玩沙,一會吼不准玩水,讓人搞不懂的是,來海灘不玩沙玩水,你要他玩什麽?

不止小孩不玩水,海灘上泡水的人本來就少,曬太陽的更少,我這個老黑要在這裏找同類不容易,因為多數人似乎只對擺pose拍照有興趣,拍完照就拍屁股走人。許多人的穿著打扮似乎也是以拍照為主要考量,各種紗狀物,網狀物,小草帽罩在身上,難怪皮膚一個比一個細嫩白皙。

這次住在墾丁大街附近,三餐都在這解決,我對吃一向不挑剔,但這裡的餐廳實在令人難以恭維,貴一點就算了,食物的質跟量擺明了就是絕不期待回頭客。第二天起我學乖吃路邊攤,幾頓下來感覺像是吞了一堆化學品,最後只好靠7/11解決民生問題。

大街晚上攤販密布,各種招牌燈飾點綴熱鬧亮麗,到了白天卻滿地垃圾,味道很不好聞,說難聽點,那幾天有住在垃圾堆裡的感受。幸好海邊空氣還是不錯,這也是我到各地海灘都喜歡慢跑的原因,剛到第一天覺得奇怪怎麼沒看到人跑步,自己一跑才知道,除非與各種車輛爭道,否則基本無路可跑。

說穿了,這一切都跟台灣的旅遊文化有關,如果多數人抱持的是消費,掠奪,尋求刺激,而不是欣賞,感受,體驗自然的心態到此一遊,這些現象就是必然下場。近年陸客來台引起國人許多反思,齊柏林的《看見台灣》也造成極大迴響,只是不知何時我們的遊客才能擺脫浮躁不安,讓好山好水重回安詳自然?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你好大,我好怕?

作家九把刀前陣子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被網友瘋傳,按贊人次超過十萬。文章大意是說他在電視訪談中提到“仇視權貴是我們這種賤民的小確幸”,被主持人陳文茜質疑他自己早已晉升權貴階級。九把刀因此反思世界有許多不公平,如果有幸擁有天分和機運,就應該多負些責任,如果沒有,還是可以在能力範圍內關心別人,為周遭付出。

文章以自身成長過程當例子,充滿“小人物出頭天”式的勵志情懷,很容易激起讀者共鳴。但我在讀時卻不知何故覺得怪怪的,當時沒多想,隔天一不小心在電視上看到張雅琴主持的新聞評論節目,突然聯想起這篇文章,也似乎頓時明白怪在哪裡。。。。

權貴是什麽?如果有錢有權算權貴,那只要錢不是偷來搶來,權不是選舉買票得來,權貴有什麽錯?為什麽該被仇視?而如果說該被仇視的是沒有道德,不守法令的權貴,那難道沒有道德,不守法令的小人物不該被仇視嗎?況且有錢有權是一種相對概念,某些人在自己心目中是權貴⋯⋯,自己在某些其它人心目中也可能是權貴。

說穿了,權貴是被人捧出來的,台灣社會崇尚官大學問大,對富人,名人,當官的等所謂成功人士,一向尊崇有加,一旦進入民主科技時代,資訊透明發達,赫然發現這些人其實跟自己一樣,吃喝之外也得拉撒(我以前總認為林青霞從不上廁所),也會犯錯,甚至連道德水準也沒比較高,於是由愛轉仇,把過去捧在天上的他們,如今踩在腳下。

這就是近年來台灣媒體充斥各種“你好大,我好怕”言論報導的社會背景(張小姐的節目就是其中代表),碰上任何事情,只要先將自己放在“賤民”,“小老百姓”之類的弱勢地位,心理上立刻佔據道德高地,無論發什麽牢騷,罵什麽髒話都言之成理,但問題是,我們似乎從沒想過,這些被我們辱罵的對象之所以又大又貴,其實全是我們自己捧出來的。

在最近發生的官商勾結案中,副縣長是公務員,建設公司董事長是商人,這社會上有壞公務員,壞商人,也有好公務員,好商人,如果將他們全歸類為權貴,就會失去客觀判斷是非的立場。同樣道理,九把刀是作家兼電影導演,身為讀者和觀眾,我們可以選擇看或不看,喜歡或不喜歡,他的作品,但不應該因為他很有名,就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意見。

在個人寫的《懶人大旅行》一書中,結尾部分有一段這樣的敘述:“繞完世界一圈,我發現台灣是個非常宜居的地方,卻也發現台灣人的生活快樂指數普遍不高。。。。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封閉內視。。。。二是階級意識太重,凡事愛攀比,容易產生嫉妒和自卑,而將這兩種情緒結合,就成了台灣特有的悲情,悲情的人如何快樂?”。

“你”其實不大(也不小),“我”也其實不小(也不大),當今社會,除非我們自己愛捧,否則已經沒有權貴的存在。壞消息是:如果無法在社會中出人頭地,就因此少了一個責怪推諉的對象;好消息是:在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中,不一定非得像以前那樣在社會中出人頭地,才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旅行的迷人之處

人在旅途中,尤其在經濟較不發達國家的自助旅途中,經常發出這樣的概嘆:唉!人真是犯賤,日子過得好好的,有吃有喝,有冷氣吹,有電視看,偏要跑到這裡來受罪。。。。天氣熱個半死就算了,趕車趕船趕飛機,睡不飽加吃壞肚子,看個古蹟得先騎車吃沙,划個獨木舟還掉進海裡,相機鏡頭莫名其妙罷工,手機乾脆泡水報銷。。。。唉!人真是犯賤!

旅行結束,回到舒適家中,另一個聲音在心中不請自來:啊!旅行實在太美妙了!平時生活一成不變,忙忙碌碌,卻越過越乏味,旅途中見到陌生景物,發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接觸陌生人事,眼界自然得以開展,好奇心自然得到滿足,即使當下感受困頓,焦慮,生氣,危險,無聊,但當一切成為回憶,剩下的全是美好。。。。啊!旅行實在太美妙了!

有句話說:“經歷大於擁有”,旅行迷人之處說穿了就在於擴展經歷。過去幾年,自從擁有支配時間自由之後,我漸漸搞通一個道理,那就是旅行之於生活,不止是消遣調劑,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了旅行的人生就像少了水分的植物,必然逐漸凋零枯萎;不旅行的後果就像不讀書,必然使人言語乏味,面目可憎。

旅行很累,不旅行可以省下錢來買許多好看好玩的東西,還可以省下時間做許多輕鬆有趣的事,可為什麽我剛回家幾天,就已經開始懷念起旅途種種,盤算起下一趟旅程了呢?。。。。唉!人真是犯賤!